高二地理學考復習資料: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環及其意義。
(1)水循環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中通過蒸發、輸送、降水、徑流等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叫水循環。
(2)按水循環發生的空間領域可以分為海陸間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大類。
1)海陸間循環:是指海洋水與陸地水之間通過一系列過程所進行的相互轉移運動。海陸間循環是最重要的水循環類型,它使陸地水得到補充,使水資源得以再生。
2)內陸循環:陸地與陸地水之間通過一系列過程所進行的相互轉移運動。
3)海上內循環:海洋與海洋水之間通過一系列過程所進行的相互轉移運動。
(3)水循環的意義。
1)將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聯系起來,并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
2)水在運動中夾帶溶解物質和泥沙而使物質遷移;
3)使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間相互轉化,使水資源形成不斷更新的統一系統。
2.水平衡原理。
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于該地區的儲水變化量。各區域的水平衡方程式:外流區域:P0 =E0 +R0 內流區域:P0 =E0 海洋:P0 =E0 -R0 全球:P0 =E0 (用P0 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E0 代表蒸發量,R0 代表徑流量)
3.海洋水。
(1)海水的鹽度。
1)海水的鹽度。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叫海水的鹽度。
2)海洋表層鹽度分布的規律。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約為35‰;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在紅海,鹽度超過40‰,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區在波羅的海,鹽度不超過10‰。3)影響海洋表層鹽度分布的因素。①氣候。南北回歸線附近降水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層鹽度最高;赤道附近降水豐沛,降水量大于蒸發量,鹽度稍低。②洋流。暖流的海水鹽度較高,寒流的海水鹽度較低;在同緯度地帶,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
(2)海水的溫度。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和變化規律:
1)太陽輻射的影響,同一海區的水溫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海區水溫隨緯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2)受洋流的影響,暖流流經的海區較同緯度的海區水溫偏高;寒流流經的海區較同緯度的海區水溫偏低。
3)受深度的影響,同一海區水溫因深度的改變而變化。一般1 000米以上變化幅度較大,1 000米以下水溫變化很小。
(3)洋流。
1)洋流。海洋表層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叫洋流,又叫海流。
2)洋流的成因。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是穩定的定向風,其次是海水密度的差異及海水的補償作用等。此外,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和島嶼的分布等,都能改變洋流的方向。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 高二地理學考復習資料:地球上的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