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地理重點

2016-10-30 22:49:37 來源:學習啦網

   高一必修二地理重點(一)

  1、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以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2、國際人口遷移總體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量的移民為主。①19世紀以前主要遷往新發現的大陸,如由歐洲遷往美洲、大洋洲,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②二戰后的人口遷移主要特點是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遷移方向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遷出區是拉丁美洲,主要遷入區有歐洲、北美和西亞、北非地區。

  3、我國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

  ①20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開發邊疆,主要以政策性遷移為主。

  ②20世紀80年代以后,主要特點表現為人口遷移規模增大,頻率加快,遷移方向主要為由農村向城市,由內陸向沿海。

  4、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意義: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②調節人才余缺;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從總體上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往往是經濟因素。

  6、①環境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最重要的指標,表示一個地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二者均具有不確定性性。

  7、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資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

  8、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是既要提高生活質量,又要保持好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對于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措施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將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而發達國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追求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力。

  高一必修二地理重點(二)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筑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藥、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游、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涂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氣候干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高一必修二地理重點(三)

  一、 工業的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二、工業的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于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于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這稱為工業慣性

  三.工業的環境效益

  讀課本P61《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  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四.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

  1、 經濟效益2社會效益3環境效益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必修二地理重點”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本久久午夜不卡免费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日韩国产线路一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69式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