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地理復習(一)
1、我國西北地區的范圍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2、西北地區東西水分和景觀變化
水分自東向西遞減,景觀自東向西依次為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 ①過度樵采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4、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緣, 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 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于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5、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6.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圍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氣候干旱,風化和風蝕作用強烈。人為原因是: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綠洲退化嚴重,對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長迅速
B.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
C.為爭取區域內糧食自給,大力開荒種糧 D.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出現次生鹽漬化 E.水資源污染嚴重(錯)
(2)合理利用該處土地資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載畜量,防止過度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為防治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我國正在上述地區進行巨大的生態工程建設為:營造“三北”防護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特色。
(4)西北地區自東向西由溫帶草原逐步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體現了陸地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東向西減少而形成。
(5)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風力作用 。
(6)導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或人為因素)主要有: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
(7)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原因是:
農牧過渡地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穩定,人類利用也最不穩定,土地很容易產生荒漠化。
(8)雖然經過治理,個別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從總體上看,特別是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積及原因比較:
新疆面積較大,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內陸,氣候干旱,地表徑流少。山西面積較小,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土質疏松,地表植被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7.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8.產業轉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于轉移地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轉移可經使各地區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產業的分工和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地理景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往往由鄉村地區變為高度工業化地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也往往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產業轉移地往往會出現就業機會減少,出現失業人口增加的現象;而對于產業承接地則可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必修三地理復習(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