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物理學習中的“思”與“問”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指出了學與思的密切辨證關系。告誡大家在學習中要重視積極思考,才會有收獲。“思”者,想也。高中物理課程并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有的同學遇到物理題目,連讀了幾遍也看不懂題目的意思,這說明他看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去想,沒有通過思維加工,形成需要的物理模型。有的學生學習非常認真,老師講的內容聽的很仔細,能很完整的筆錄下來,并且試圖把這些內容都背過、記住。但遇到同種類型的題目仍然不會,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類同學只是機械的記憶老師講的內容,囫圇吞棗,而沒有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加工,消化吸收,沒有真正的想通其中蘊含的物理規律,解題的方法和技巧,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物理學內容來源于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物理題型靈活多變,光靠死記硬背沒有多大用處的,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等。
只顧死記硬背的同學感到物理難學,致使物理成績不理想,漸漸對物理失去興趣,甚至喪失學好物理的信心。這一點在高中女生身上表現的尤其突出。這就需要我們物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在講解習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題過程中,學會找出題目中的條件,包括隱含條件等,可以把條件先寫在草紙上,弄清題目要求解的物理量。然后引導學生通過題目給出的條件聯想有關的物理規律、公式、模型等,把這些有可能用到的公式呈現在草紙上,這就要求對基本的概念、規律、公式等必須記熟,搞清物理過程、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再從這些規律、公式中分析找出解決該題目的思路,最后列方程,求解。做物理題的過程就是分析思考的過程,分析思考的輔導手段是畫圖。
圖就是一種很好的物理模型,這樣變抽象為具體,解起題來就容易多了。在整個講解過程中,思維活動這條主線應貫穿始終,要不斷地啟發學生思考,聯想,讓學生思維的細胞活躍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思考中去琢磨解題的思路,教會他們從題目中提取信息、找突破口、挖掘隱含條件、抓住題眼、構建模型的思維方法,久而久之,能力自然就有了。
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多動腦筋,在思考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是提高物理成績的一個重要途徑。“勤學多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做學問一是“學”,更重要的還要“問”。高中學生處在青春期,自尊心都比較強,很愛面子,甚至有的同學錯誤的認為,誰向老師問問題誰就低人一等,就不如其他同學學的好,怕同學取笑,怕老師諷刺、挖苦,因而沒有勇氣向老師請教問題,時間長了,形成了一種惰性,不會的問題越積越多,學習障礙越來越大,逐漸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最后心灰意冷,甚至想放棄,成績自然越來越差。“問”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品質,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問題,科學是老老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馬虎,不懂不能裝懂,應主動的向老師、向同學請教。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都“不恥下問”,何況我們后生小子乎!
另外,有的學生有時遇到一道計算題,苦思冥想半個小時,仍然思路很不清晰,但還是非常執著,大有不解此題不罷休的勁頭,我認為出現這個情況大可不必再浪費時間了,不是沒有解題思路,就是思路鉆了死胡同,這時應及時請教老師,指點迷津,你會豁然開朗,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印象也會十分深刻。在解題過程中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對題目的條件可以不斷的改變,運用思維變式解決問題,做到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角度地處理問題。適時的“問”可以避免走彎路,提高學習的效率。
當然“問”必須是在“思”的基礎上的“問”,那種不假思索就盲目的“問”是要不得的,那樣逢題就問的做法,只會養成懶惰的學習習慣,不會獨立思考,缺乏對問題的理性認識,時間久了,一遇到物理題就不知從何下手,就不會解題了。
物理學習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正確的處理好“思”與“問”的關系。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沒有問題就沒有提高。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地思考,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思”中進步,在“問”中升華。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談談物理學習中的“思”與“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