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備考系列:比較專題綜述
一、基本類型在歷史教學中,比較的具體方式有很多。歷史教師應熟悉、掌握下列各種方式,并能根據教學需要,單獨或綜合自如運用。
1.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這是從比較對象所涉及的時空角度進行分類,是兩種最常用的比較方式。
縱向比較主要是從時間角度,對同一民族、同一區(qū)域、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fā)展層次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的比較,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的比較,俄國彼得一世改革與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比較,印度近代史上歷次民族解放運動的比較,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等。
橫向比較主要是從空間角度,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中國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與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義的比較,中國戊戌變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和俄國廢除封建農奴制的比較,二戰(zhàn)后德、日兩國經濟發(fā)展的比較,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的比較等。
2.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這是從比較對象所包含的內容角度進行分類。
宏觀比較是站在歷史的整體角度,對不同歷史現象進行貫通的或者高度概括的比較,其目的是獲得對歷史系統(tǒng)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較,鴉片戰(zhàn)爭前二百年中國和英國歷史的比較,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等。
微觀比較是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各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或局部的、個別的歷史問題進行具體的比較。對具體歷史過程中的經濟、政治、思想各個不同側面的比較,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觀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比較都屬于微觀比較。如孫中山、陳獨秀兩位思想家政治觀點的比較,美國資產階級共和制和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比較,林肯和羅斯福的比較,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比較等。
3.事實比較和反事實比較。
這是從比較對象歷史真實性的角度進行分類。事實比較是對已經發(fā)生的真實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通常情況下,歷史比較都應是事實比較。反事實比較是在比較命題中假設一部分與史實不符的因素,然后進行比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減少某些因素,創(chuàng)設“虛擬前提”。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國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國家的局部擴張,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事實上,西方大國并沒有制止。增加這一前提是為了分析其作用,通過反事實比較,認識綏靖政策的危害;減少某些因素:如果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隸制,就不會發(fā)生美國內戰(zhàn)。這些命題人為地取消了歷史上實際發(fā)生作用的因素,目的是為了證實和衡量該因素的作用,通過反事實比較,深化對歷史現象的認識。
4.一般比較和特殊比較。
這是從比較命題所提供條件的角度進行分類。命題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比較對象都是明確的,我們稱之一般比較;只有一個比較對象的,則為特殊比較。
一般比較由比較對象、比較項、比較要求、比較目的四部分組成。其標準模式是:從XX方面,比較X和X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說明X.如,試從背景、斗爭對象、主要參加者、領導力量、結果等方面(比較項),比較19世紀50年代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和印度民族起義(比較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要求),并指出它們失敗的根本原因(比較目的)。
特殊比較主要有三類:
(1)特點類。如,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有哪些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點?這類命題沒有明確的比較對象,粗看像分析題,其實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概括出特點。抗日戰(zhàn)爭的特點可從它與中國以前的反侵略斗爭的比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也只能從它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的比較中得出。
(2)對比類。如,太平天國運動與以往的農民戰(zhàn)爭有哪些不同之處?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后,帝國主義的侵華方式有何變化?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內容有何變化?工業(yè)革命前后,列強對外擴張的目的、方式和結果有什么不同?這類命題實質是要求比較不同點。
(3)“最”字類。如,第一國際成立對國際工人運動最主要的影響是什么?羅斯福新政最深遠的影響是什么?這類命題要求在同一歷史現象內部諸因素中,通過比較,辨別主次,得出結論。
二、主要條件歷史的比較研究要求具備一定的條件:
第一,要掌握盡可能多的歷史知識,對所比較的事物,要清楚其產生、發(fā)展的基本歷史線索,搞清基本史實,這是一個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問題。
第二,所比較的事物必須是可比的。不能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拿到一起進行比較。拿來作比較的事物,其材料必須是同類的,同一范疇的,采用同一標準的,處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一般在以下的幾種條件下是可比的:具有并列關系的歷史事件、歷史概念,如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對比關系的歷史事件、歷史概念,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和國民黨的片面抗戰(zhàn)路線;不同時間條件下有變化的同一歷史事件、歷史概念,如均田制可以從北魏、隋、唐等時期進行比較;不同空間條件下有變化的同一歷史事件、歷史概念,如法家思想在韓國、楚國與秦國的變化可以進行比較。
第三,必須有正確的觀點進行指導。比較本身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比較成敗的關鍵在于歷史觀是否正確。在歷史比較研究中得出什么樣的結論,與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是緊密聯系的,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才能搞好科學的歷史比較研究。歷史比較研究的目的,是可以總結、歸納出一系列歷史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三、基本原則
1.相關性原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要有可比性,才可能進行比較。同一時期性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可以做比較;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可以做比較。相關性指事件與事件比較、人物與人物比較,人物與事件無相關性就難以構成比較。
2.對應性原則:進行比較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必須有對應的比較點,即比較項。比較者應依據歷史知識的結構確定比較項。一般對歷史人物的比較要從社會背景、思想主張、主要活動和評價等方面進行;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要從他們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諸方面去比較。
3.重點性原則:歷史比較思維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但并不是不擇要領,而是要有重點地進行比較。如果不分主次,就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的結論就會與史實不符,對事物的評價也會走向片面,或失去科學性和準確性。
4.時代性原則:歷史比較的終極目的是揭示歷史本質,探尋歷史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因此在進行比較時,要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事件、人物所處時代的特征、發(fā)展的主流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這樣的比較才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四、具體步驟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大致說來,它應包括四個步驟。現以“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運動的異同點,并談談你的認識”為例說明之。
第一步:確定命題。比較首先要有命題、有中心。確定命題應以可比性為前提,以命題在實現教學目標中的價值為標準。本例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運動有聯系,可以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提高能力。
第二步:個案分析。比較要以分析為基礎。個案分析是對“單位”歷史現象的分析,即對被比較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現象逐一進行分析。從本例看,要先把兩國統(tǒng)一運動的前因后果盡可能理清。
德意志統(tǒng)一。背景:(1)分裂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2)普魯士的優(yōu)勢;(3)俾斯麥的“鐵血政策”。經過:(1)1864年普奧對丹麥的戰(zhàn)爭;(2)1866年普奧戰(zhàn)爭;(3)1870年普法戰(zhàn)爭。評價:(1)作用;(2)局限性。
意大利統(tǒng)一。背景:(1)分裂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2)撒丁王國的優(yōu)勢;(3)加富爾的富國強兵政策。經過:(1)1859年意法對奧戰(zhàn)爭;(2)1861年兩西西里統(tǒng)一,意大利王國建立;(3)70年代初最終統(tǒng)一。評價:(1)作用;(2)局限性。
第三步:綜合比較。這是實質性的一步。這一步要求能從彼此相似的比較對象中找出不同點,從彼此相異的比較對象中找出共同點。其思維過程大致是:
(1)明確比較對象;(2)確定比較項;(3)尋找異同點。命題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比較對象都是已知的,按題意比較即可。遇到只有一個比較對象的特殊比較命題,要先明確另外的比較對象。同理,比較項已知的亦按題意比較,未知的則要按歷史現象的前因后果順序確定。歷史現象發(fā)生前的比較項主要有歷史條件、原因、背景、導火線等。歷史現象本身的比較項主要有人物、內容、經過、方式等。歷史現象發(fā)生后的比較項主要有結果、性質、意義、作用、局限性、影響、危害等。這么多的比較項沒有必要全部都進行比較,根據需要和可能,確定幾項即可。有些命題只要求比較相同點或相異點,有些兼而有之。沒有明確要求的命題,相同點和不同點都要比較。
本例比較對象和比較要求都已明確,比較項未作規(guī)定,我們可以按前因后果的順序確定比較項,得出異同點。
相同點:
(1)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要求結束分裂狀態(tài);
(2)都有一個核心邦國;
(3)都有一個杰出人物;
(4)統(tǒng)一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5)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不同點:
(1)德意志是完全通過王朝戰(zhàn)爭來實現統(tǒng)一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國領導進行統(tǒng)一運動外,加里波第領導志愿軍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兩西西里,統(tǒng)一了意大利南部;
(2)德意志統(tǒng)一過程中的三次王朝戰(zhàn)爭,只有普法戰(zhàn)爭是法國先侵略普魯士,普魯士在普法戰(zhàn)爭初期具有反侵略的性質,而意大利統(tǒng)一運動的重點則是驅逐奧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勢力,還具有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
第四步:揭示規(guī)律。這一步決定比較認識的深度。比較不能僅僅停留在單純羅列異同點的水平上,最終目的要通過對異同點的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中發(fā)現歷史發(fā)展的某些規(guī)律。常見的命題有“談談你的認識”、比較“說明了什么”等。這種“下結論”、“談認識”、“作說明”,要求論從史出,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
從本例比較結果中,我們可以認識到: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2)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不可忽視。
(3)國情決定統(tǒng)一方式。
五、精典分析秦、隋兩個不同朝代的比較可以作為一對典型的范例。它們都在我國歷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們二者又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秦、隋都是我國歷史上比較短命的王朝。秦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全國開始,到公元前206年最后一個皇帝子嬰投降農民軍為止,共存在16年時間;隋從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隋稱帝開始,至618年李淵建唐,取隋而代之為止,共存在了38年。
(二)秦、隋都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大統(tǒng)一。秦統(tǒng)一前,是春秋戰(zhàn)國的諸侯紛爭局面,人民深受其害,渴望統(tǒng)一。由于封建制生產關系興起,地區(qū)經濟聯系加強,統(tǒng)一市場開始形成,為國家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民族融合,民族共同體形成。秦變法后的力量發(fā)展超過六國,因而在秦王贏政時,兼并六國,實現了第一次大統(tǒng)一,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隋建立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南北對峙分裂時期,人民經歷長期戰(zhàn)亂,要求統(tǒng)一;民族融合加快;北方力量超過南方;隋朝結束長達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實現大統(tǒng)一。
(三)秦、隋兩朝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統(tǒng)一。秦始皇統(tǒng)一后,政治上首建“皇帝”稱號,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獨攬軍政財文大權,設三公九卿,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tǒng)一貨幣與度量衡;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隋在統(tǒng)一后,政治上創(chuàng)立了三省六部制,推行州縣兩級制,改革府兵制,制訂了《開皇律》;經濟上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和租調制并增設庸制;文化上創(chuàng)立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做官,打擊了士族制度。秦、隋的這些制度,基本上都為其后的王朝漢、唐所沿襲,史稱所謂“漢承秦制”,我們也可以說是“唐承隋制”。
(四)秦、隋都興建了規(guī)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征發(fā)上百萬人修筑了萬里長城,后經多次興修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隋開通了南北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國古代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長城與大運河雖然具有強烈的政治與軍事目的,但在客觀上對經濟的交流和繁榮也起到促進作用。
(五)秦、隋都實行了殘暴的統(tǒng)冶。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以后,“外攘夷狄,內興功業(yè)”,從而加緊對農民的壓榨。農民交納的田租、田賦,往往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二,有“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的說法。在這樣殘酷的剝削下,農民雖終年辛勞也不獲溫飽,致使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的局面。秦的徭役十分驚人。秦始皇為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無休止地征發(fā)徭役,大興土木,建造離宮別館及陵墓。阿房宮規(guī)模最為宏大,建阿房宮的材料,有北山之石、巴蜀之木等,光是運輸這些材料就需要大量人力。驪山墓的修建,動用刑徒、奴隸達70萬人。除了建造宮殿、陵墓外,筑長城、修馳道、通水路、戌五嶺,都須征發(fā)大量徭役,總計達200多萬人。秦王朝全國人口約2000萬,其中被迫服役的壯勞力竟占人口總數的15%,在繁重的賦稅、徭役壓榨下,出現了“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剄于道樹,死者相望”的悲慘景象。這使農業(yè)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秦王朝刑法苛嚴。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不僅廣大農民、奴隸深受其害,連一般官吏也動輒得咎,全國幾乎成為一個龐大的監(jiān)獄,刑徒之多十分驚人。秦二世和趙高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更為殘酷,并進一步用嚴酷的刑罰來鎮(zhèn)壓人民。這使早已十分尖銳的階級矛盾更趨激化,最后終于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fā)。隋煬帝在其統(tǒng)治的13年內,濫用民力,以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他用暴力驅使農民營建東都、開運河、掘長塹、筑西苑、修長城、治離宮、伐木造船等,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營建東都時,每月役使 200萬人,由于工程浩大,應役者因勞役過重,死者達十分之四五。開鑿運河所用的民力更多,丁男不供,役及婦人。此外,隋煬帝三游江都,也征用大量民夫。隋煬帝在位期間,發(fā)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zhàn)爭,征發(fā)民力無數,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為了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隋煬帝極力擴大軍隊。與此同時,竟然下令“逆折十年之租”,即預收未來10年的田租,大批農民傾家蕩產。為了鎮(zhèn)壓反抗,隋煬帝采用了苛暴的刑罰。在隋的殘暴統(tǒng)治下,廣大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們除了舉起義旗,推翻隋朝殘暴的統(tǒng)治之外,已無別的活路可逃。
(六)秦、隋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并因之而滅亡。秦朝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的參加者劉邦和項羽繼續(xù)堅持斗爭,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其后,在四年的楚漢之爭中,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西漢。秦末農民起義以地主階級改朝換代而告終。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導致了611年王薄領導的山東長白山起義。這揭起了轟轟烈烈的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天下紛起響應,反隋浪潮高漲。各地義軍多達130多支,沉重打擊了隋朝統(tǒng)治。隋王朝處于分崩離析之中,各地官僚貴族也豎起反隋旗幟,以李淵為首的地主集團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起兵反隋,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唐朝。
(七)秦、隋滅亡之后,繼其后建立的漢、唐兩代之初的統(tǒng)治者都接受了它們滅亡的歷史教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其后不久出現了盛世時期。這些朝代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廢除秦的嚴刑苛法。面對當時經濟蕭條的情況,劉邦及其后代文帝、景帝等實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不奪農時,減輕賦役,注意節(jié)儉,田租先降為十五稅一,后又降為三十稅一。這就使得農民有了喘息之機,得以全力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很快就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到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經濟繁榮,達到了頂點。西漢政權對周邊民族產生了極強的影響,以至周邊少數民族稱中原之人為“漢人”。我國最大的民族──漢族即由此得名。唐初,以唐太宗為首的唐朝統(tǒng)治者由于目睹了隋朝在農民起義打擊下迅速傾覆的全過程,對煬帝的殘暴和隋末社會積弊盡悉無遺。因此,他即位后,時時以亡隋為戒,常與大臣們議古論今,商榷政事,為鞏固政權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唐太宗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從而形成封建社會少有的良好政治風氣。他在位期間,出現了封建王朝難得的清明局面──“貞觀之治”。幾十年后,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達到封建社會前期的頂峰。唐朝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國家,在世界上也有著重大影響。后世的海外華人,自稱為“唐人”,稱自己的祖國為“唐山”,把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 ”,這都不能不說是唐朝在歷史上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秦、隋兩代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它們到底是兩個朝代,不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具體表現在:其一、秦在統(tǒng)一前,是七國爭雄的割據局面,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經濟、軍事實力增強,超過東方六國,在秦王贏政時,消除了東西的對抗,滅掉六國,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tǒng)一。隋在統(tǒng)一前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割據時期。北方民族融合,經濟、軍事實力超過南方。隋朝在建立后,滅掉南朝陳,結束南北對峙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大統(tǒng)一。其二、秦朝實行殘暴統(tǒng)治的,主要是開國皇帝秦始皇,而隋朝實行殘暴統(tǒng)治的,則主要是第二個皇帝隋煬帝。其三、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壓迫激起了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而隋朝與煬帝的暴政同時存在的,還有三征高麗的對外戰(zhàn)爭和連年嚴重的天災等等。
對秦、隋二代進行比較,從中可以歸納出一系列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其一,消除分裂割據,實現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潮流大勢所趨,是中華民族人心所向。由于統(tǒng)一經濟共同體的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共同文化的存在,使得我國自古以來,統(tǒng)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其二、統(tǒng)一結束分裂,統(tǒng)一減少戰(zhàn)爭,統(tǒng)一使人民有了生產生活的安定局面,所以在大一統(tǒng)的局面中,才有條件發(fā)展社會經濟,才有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其三、民心的向背,是一個政權興衰以至存亡的決定因素。一個政權的統(tǒng)治,不管它曾經是多么強大,只要它對人民進行過分的壓迫和剝削,使人民斷絕生路,以致失去民心,那它的滅亡,至多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正所謂古語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隋二朝的暴政激起農民起義,以致因而滅亡的事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責任編輯:郭峰)
- 1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2高鐵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3互聯網金融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4酒店管理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5學前教育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6國際郵輪乘務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7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8動漫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9大數據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 10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查看招生院校
高考就業(yè)率最高的十大專業(yè)排行
分享“歷史備考系列:比較專題綜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