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四單元

2016-11-14 22:11:32 來源:高考網

   1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無機物有機物;太陽能生物能(或化學能)

  生物循環:綠色植物合成有機質動物

  環境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頭表示有機質流動;黑色箭頭表示無機質流動)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遷移運動、能量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改造三大圈層,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大氣圈成分的改變;

  陸地水成分的改變;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水分狀況

  生物出現后加快了巖石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沉積巖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

  環境效益(因地而異):

  A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從而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B城市綠地具有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噪音及美化環境的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長對環境(其中氣候的光、熱、水的影響制約突出)依賴性大,并適應環境,因而對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

  駱駝刺——干旱環境;荷花——水濕環境;

  “棗發芽,種棉花”——植物對氣候的指示;

  矮牽牛葉片受損——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形成過程:

  風化低等生物著生高等植物著生

  巖石成土母質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成土的開始

  生物的出現,使巖體風化加快,母質肥力不斷發展;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選擇性吸收光合作用

  礦物養分植物有機質

  土壤肥力腐殖質中國*地理網

  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陸地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非常活躍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具有能夠生長植物的肥力特性,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從而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12、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待查)

  自然資源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13、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的特征和組成

  (1)陸地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屬性組成共性特征

  土地資源可再生陸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陸地自然資源的利用潛力是無限的陸地自然資源有一定的分布規律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的整體

  氣候資源可再生光、熱量、降水、風等

  水資源可再生

  生物資源可再生

  礦物資源非可再生

  (2)海洋資源

  類型組成特征

  海洋化學資源食鹽、鎂、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資源魚、蝦、貝、藻等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

  海洋礦產資源大陸架:油、氣等濱海帶:砂礦海盆:錳結核

  海洋能源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等可再生、能量密度小、無污染目前工程投資大、效益不高

  9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海洋空間資源生產空間、通信空間、電力輸送、儲藏空間、文化娛樂空間、交通運輸空間

  其環境和生態條件復雜和特殊。其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14、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的危害,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防災減災措施

  氣象災害

  類別危害監測和防減災措施

  臺風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災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氣象衛星進行探測

  暴雨洪澇暴雨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和預報,可以有效減災;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庫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預警系統、居民應急撤離對策、防洪保險等)相結合進行

  干旱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因地制宜進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農業生態環境;選種耐旱作物;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護林建設等

  寒潮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危害農作物;大風能翻船、倒屋、破壞牧場;雪災凍雨造成通信輸電線路中斷、交通受阻其影響范圍大,并多災并發

  無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警報可減少一定損失

  地質災害

  類別危害監測和防減災措施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地震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

  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實施一些預防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成因上的關聯性如地殼活躍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動和地震原發性的主災往往會誘發其他災害如地震引發滑坡、

  火山噴發引發地震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可誘發地質災害如破壞植被是泥石流加劇的重要原因

  火山噴發高溫熔巖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毀房屋和道路,危及人類生存

  滑坡破壞和掩埋農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毀城鎮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危害生命財產、生產以及環境

  16、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要素組成:大氣、水、巖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環境四大循環: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

  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變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環境的改變

  17、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即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或海拔不同氣候(水熱組合)等要素的不同自然帶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因太陽輻射的緯度變化(熱量差異為主)

  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因海陸分布,由沿海向內陸的變化(水分差異為主)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由山麓到山頂的水熱差異;與(1)的規律近似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四單元”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专区国产精品 | 中文乱码经典亚洲 |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 亚洲欧美午夜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色婷婷六月丁香 | 亚洲精品特黄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