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知識點: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育路小編準備了高二地理知識點,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養分,植物就無法正常生長;而在沒有了植被保護的情況下,裸露的地面極易遭受風沙侵蝕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養分進一步流失.這一過程繼續發展,最終會導致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荒漠化就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它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主要表現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喀斯特地區)和次生鹽漬化.
荒漠化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化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因此,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
本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則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干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特色.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的不同,本區自東向西隨著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遞減,干旱程度增強,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蓄量也隨之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東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屬半旱干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年降水在量200毫米以下,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降水量更是不足50毫米,分別屬于干旱和極端干旱區.只有在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降水稍多,山頂冰雪覆蓋.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生態環境脆弱①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
氣候異常①氣候、降水的變率大.②易導致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③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過度樵采:河西走廊
●過度放牧:呼倫貝爾、錫林郭勒(掘井)
●過度開墾
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①古代:盲目開墾,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
②近代:大量移民涌入,人口劇增,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了荒漠化.
③現代:人口壓力所迫和管理失誤,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二是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荒漠化的防治應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并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合理利用水資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控制人口增長
高中是人生中的關鍵階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地理知識點: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