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知識點

2016-11-18 14:37:12 來源:精品學習網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及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以下是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知識點,請大家認真學習。

  關于“少數民族的內遷”

  東漢以來,我國北方、西北一些游牧民族陸續越過農牧分界線,向內地遷移到遼西、幽州、并州、關隴等地,同漢族雜處而居。民族關系日益復雜。西晉滅亡前后,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混戰不休。4世紀中期,氐族貴族在關中建立政權,到苻堅上臺時,前秦在內政、經濟諸方面已有了起色。苻堅勵精圖治,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封建統治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前秦強大起來。376年,前秦統一了北方,“東極滄海,西并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苻堅自恃兵力強盛,不聽勸阻,發動對東晉的戰爭,結果一敗涂地,北方又陷分崩。5世紀前期,鮮卑族的北魏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流域。對于十六國的紛擾戰亂,要從兩個方面去分析評價,既要看到這樣長時間的分裂混戰對農業生產和文化發展的破壞,又要看到民族融合加強的歷史趨勢。

  關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可從幾方面歸納:其一,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發展,西晉與十六國時期那樣劇烈的民族矛盾已漸漸隨著民族融合而消除;其二,北魏強大與統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礎。當然,北魏政權面臨的問題也不少。如吏治敗壞,賦稅混亂,政府財政困難,北方草原的柔然對北魏的威脅很大,鮮卑貴族中保守勢力還很強。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辦法很難再統治下去了,必須實施改革;其三,北方自西晉后期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來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拋荒,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其四,鮮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較低,社會發展落后,進入文明程度較高的中原地區以后,他們接受先進文化也是歷史的必然。于是,在一些有為、有志的統治者中產生了進行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要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包括:其一,整頓吏治。北魏太和八年(484),北魏政府頒布詔書,“始班俸祿”,“祿行之后,贓滿一匹者死”,并且“遣使者巡行天下,糾守宰之不法”,使得“食祿者跼蹐(jújí,恐懼),賕(qiú,賄賂)謁之路殆絕”(《魏書》)。其二,頒均田令。北魏太和九年(485),又頒行均田令,“均給天下民田”,均田農民向政府交納租調等。均田制并未觸動封建地主階級利益,但它有利于開墾荒地,發展生產,有利于封建國家征收賦役和征發徭役。少數民族中有的民戶也成了均田農民,有利于這些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對后代田制有很大影響,直到唐朝中期才失卻它的作用。其三,遷都洛陽。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這有利于接受中原地區先進文化,繼續進行改革,同時有利于控制整個國家,還避開了柔然的威脅。其四,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移風易俗。遷都之后,魏孝文帝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提倡與漢族通婚,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包括: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使政局穩定,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北方農業生產有了恢復與發展;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進了以鮮卑族為中心的北魏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推進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北魏孝文帝看清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沖破保守勢力、習慣勢力的阻撓,放棄本民族的舊俗,接受先進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關于“民族大融合的出現”

  本目是對東漢末年以來,特別是北朝時期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小結。教學中,宜從發展趨勢、基本情況、影響、特點方面去進行分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是不斷發展、壯大的,漢族也是在與周邊各族不斷融合中發展的。3至6世紀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國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產、文化、生活、習俗等諸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各族人民經歷了一場社會經濟文化的大變動,逐漸接受農耕定居生活與先進的漢族文化,北方少數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知識點的全部內容就是這些,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育路網。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三歷史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知識點”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欧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激情在线中文 | 欧美17禁网站在线观看 | 青青国产只有精品久久 | 五月天手机福利视频 | 日韩A级亚洲A级欧美A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