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3課堂鞏固練習:第2單元(附答案)
地理學是關于地球與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小編準備了高二地理必修3課堂鞏固練習,希望你喜歡。
一、選擇題(60分)
2012年6月17日是第1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的主題定為土地滋養生命攜手遏制退化,旨在喚醒社會公眾,形成防治荒漠化的自覺行動,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完成1~2題。
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A.地質災害頻次增多,土壤鹽漬化加劇
B.森林破壞,水土流失加劇
C.土地生產能力下降,植被荒蕪
D.臭氧層破壞,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多
解析 土地荒漠化的實質就是土地退化,表現為土地生產能力下降,植被荒蕪。
答案 C
2.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徑是()
A.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B.恢復荒漠化地區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蓋率
C.增加地表濕度,消除地表沙質物質
D.改善荒漠化地區小氣候,降低風速
解析 我國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徑是恢復荒漠化地區的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蓋率。
答案 B
下表為我國土地荒漠化發展情況表。讀表完成3~4題。
年份(年)1965197519851995200020052009
荒漠化面積萬公頃
697189197.26257.8262.2267.4
3.20世紀70年代以后,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迅速擴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氣候變暖,降水減少 ②冬季風強勁,沙塵暴頻發 ③過度放牧,草場破壞 ④過度開墾,土地退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20世紀70年代以后,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迅速擴大的主要原因與人類的不合理活動有關。
答案 B
4.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在以下可以采取的相應措施中正確的有()
①植樹種草,加強防護林建設 ②確定合理的載畜量 ③進行大規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還牧 ⑤大打機井,大規模開采地下水 ⑥開展大規模墾荒行動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解析 大規模人工降雨不現實;大打機井,大規模開采地下水,大規模墾荒行動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答案 C
5.烏蘭布和地區位于黃河西側,地勢低平,引黃灌溉率為60%以上,經過近20年來的土地開發,耕地面積增加近一倍。本區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A.沙漠化、水土流失
B.鹽堿化、水土流失
C.沙漠化、鹽堿化
D.水源短缺、植被破壞
解析 烏蘭布和地區屬于黃河灌區,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該地大量引水灌溉可能導致土地鹽堿化。同時該地氣候較干旱,靠近沙漠區,易產生沙漠化。
答案 C
6.讀19371980年內蒙古商都縣耕地面積、人口密度、放牧強度和荒漠化面積發展變化圖,導致該縣荒漠化面積擴大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數量的變化 B.耕地面積的變化
C.放牧強度的變化 D.氣候的變化
解析 據圖可知,耕地面積擴大,放牧強度增加是導致該區域荒漠化的直接原因,而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答案 A
胡楊林是塔里木河下游綠色走廊的一道生態屏障,但是在過去50年里胡楊林急劇衰敗。讀塔里木河下游某斷面胡楊林分布示意圖,完成7~8題。
7.影響圖示區域胡楊分布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熱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 從圖中可見胡楊離河道越近密度越大,水源是影響圖示區域胡楊分布密度的主要因素。
答案 C
8.胡楊林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主要意義是()
①改善當地氣候 ②阻擋風沙侵襲 ③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④防止土地鹽堿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西北地區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主要生態問題是土地荒漠化,因此胡楊林的作用是改善當地氣候,阻擋風沙侵襲。
答案 A
9.下圖是低、中、高三個不同緯度的自然帶(生態系統)物質流動示意圖(圖中圓圈的大小表示所儲存養分的多少,箭頭的粗細表示物質養分流量的大小)。影響土壤、生物、枯枝落葉在生態系統中儲存養分的比重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氣候條件 B.土壤條件
C.生物條件 D.地質條件
解析 氣候條件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答案 A
10.讀圖,近年來,對A所在區域進行大規模開發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有()
①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全球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氣候變暖加劇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大 ⑤土地鹽堿化、荒漠化加劇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 A區域是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區,對該區域進行大規模開發會引起生物多樣性減少,全球CO2濃度上升,加劇全球氣候變暖,還會導致當地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大。
答案 C
讀洪湖濕地生物種群變化資料,回答第11題。
11.造成濕地環境生物種群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物種群數量自然減少
B.全球氣候變暖
C.圍墾濕地,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
D.生物遷移
解析 從表格中可得知:洪湖濕地水生植物種類和水禽生物多樣性指數都在減少,原因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濕地面積減少,使生物的生態環境惡化。
答案 C
12.湖泊、沼澤等濕地的主要環境效益是()
A.蓄水池,有利于調節氣候
B.提供多樣性的水生生物
C.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
D.吸煙滯塵,凈化大氣環境
解析 濕地被稱為天然蓄水庫,濕地的主要環境效益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答案 A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植被景觀,荒漠化是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一種土地退化,以外力為主要依據,可以把荒漠化劃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化等類型。回答13~15題。
13.下列荒漠的分布與其主要原因對應關系中,不正確的是()
A.拉丁美洲南端東岸地區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島的荒漠在強烈的副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下
C.南美洲西海岸的熱帶荒漠逼近赤道地區地形
D.我國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內陸
解析 不同地區的荒漠成因不同,拉丁美洲南端東岸地處安第斯山背風坡,降水稀少,南美洲西海岸荒漠延伸較長是因為寒流經過;而C項熱帶荒漠的形成是因為受副高控制,信風帶加劇了干燥程度;我國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則因為深居內陸,海洋水汽不易到達。
答案 C
14.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國塔里木盆地地區,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面積植樹造林
B.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林體系
C.擴大綠洲農業的種植面積
D.退耕還林
解析 在綠洲地區,營建防護林體系可以防風固沙,限制沙丘活化前移。
答案 B
15.江南紅壤和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發展種植業需改造的共同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干濕狀況 D.熱量
解析 江南紅壤酸性強,土壤貧瘠,而鹽堿地土壤也不利于植物生長,故需共同改造的自然因素是土壤。
答案 B
植樹造林是治理風沙的有效措施。右圖是某沙區生物治沙示意圖,回答16~17題。
16.三幅圖按治沙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為()
A.ABC B.BCA
C.BAC D.CAB
解析 植被能減小風速,防風固沙。
答案 D
17.在我國進行這項工作時,最適宜選種的植物是()
A.楊樹 B.樺樹
C.沙拐棗 D.柳樹
解析 沙拐棗耐干旱、鹽堿,適宜種植在沙漠地區。
答案 C
讀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回答18~20題。
18.圖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現在()
A.春季 B.秋季
C.冬季 D.夏季
解析 根據圖中信息可以判斷該區域為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河流補給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氣溫最高,湖泊水量最大。
答案 D
19.現發現圖中綠洲退化現象嚴重。對這一現象成因的推測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長迅速
B.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
C.水源污染嚴重且難以治理
D.為爭取區域內糧食自給,發展糧食生產
解析 西北地區水源缺乏,經濟發展落后,污染嚴重不能成立。
答案 C
20.與華北平原相比,圖中綠洲發展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是()
A.太陽輻射強 B.熱量充足
C.水源豐富 D.土壤肥沃
解析 綠洲地區晴天多、降水少、太陽輻射量充足是發展農業的優勢條件。
答案 A
二、綜合題(40分)
21.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描述圖示地區年降水量分布狀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明圖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述導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發展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說明圖中城市分布特點,概述城市化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題圖示地區為x疆地區的局部。根據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降水量自天山山脈向天山兩側遞減且北部降水多于南部。第(2)題x疆地處內陸,河流補給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迎風坡降水為主,且降水量少,所以河流以內流河為主。且河流流程短,季節變化大。第(3)題自然原因是深居內陸,降水少且變率大;風力強;地表物質疏松。第(4)題本區水資源缺乏,所以城市分布在水資源多且交通便利的地區。城市化過程中關注的問題有環境污染、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失業人口增多等問題。
答案 (1)自天山山脈向其南北兩側遞減。
(2)特征:多內流河和時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節變化大,有結冰期。成因:深居內陸,降水量少,蒸發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補給為主,受氣溫、降水變化影響。
(3)深居內陸,降水少且變率大;風力強;地表物質疏松。
(4)分布特點: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綠洲)和鐵路沿線。關注的問題: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失業人口增多等。
22.瑪雅文明曾經高度發達,森林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源泉,農業是他們高度繁榮的基礎。讀瑪雅社會的農業生產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將下列內容的序號填入上圖中的空白方框內。
①暫時農田 ②建筑材料和燃料 ③土壤侵蝕(水土流失) ④文明衰落 ⑤森林消失 ⑥農業生產力下降
(2)瑪雅文明的農業用地是一種被稱作砍伐和焚燒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暫時農田,這種采用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開墾的土地在使用幾年后不得不廢棄,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圖中還可得到另一個信息,在熱帶雨林地區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__就不可避免,這說明在熱帶雨林地區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嚴重。
(4)當前亞馬孫河流域破壞雨林的主要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國際社會和巴西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保護這一原始森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瑪雅文明的消失與其說是人類沒有善待自然,倒不如說人類沒有善待自己。目前全球的熱帶雨林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減少,人為原因是雨林被毀的主要原因。雨林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上植被一旦被毀,雨林的生態環境效益就會喪失,流水的侵蝕作用就會非常嚴重,將給人類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從長遠利益和全球利益考慮,國際社會和巴西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護這一片原始森林。
答案 (1)從左到右,從上到下:②①③①⑤⑥④
(2)嚴重的土壤侵蝕(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
(3)水土流失 流水侵蝕
(4)過度的遷移農業;商業性伐木;采礦、修路、城鎮建設;開辟大型農牧場。
(5)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設立國際基金,使當地從管理和保護中獲益;加強雨林管理和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鼓勵保護性的開發方式,如生態旅游等;森林選擇性采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加強雨林緩沖區的建設,減少移民和農耕進入雨林區的機會。
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通過統計記錄,科學家們發現,我國沙塵暴的主要發生區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其中,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沙塵暴發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隨時間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材料二 現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海拔6 300米以下,基本沒有常年積雪。冰川退縮后,在珠穆朗瑪峰北坡形成越來越高的戈壁灘。如下圖所拍攝的景觀所示(拍攝于珠峰北坡 2010年11月)。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塵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
(2)現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海拔在6 300米以下,基本沒有常年積雪。這一現象可能給青藏高原地區的自然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
(3)風沙滾滾天畔來,白天屋里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里埋。這是流行于內蒙古一帶的順口溜,其具體反映了哪種地理現象?要緩解這種地理現象,當地應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冬季受高氣壓控制,大風天氣多;氣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疏松物質多;地表缺乏植被的保護。
(2)冰雪融水減少,加劇了干旱的程度;地表遭受風蝕加劇;影響植被生長,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3)荒漠化現象。退耕還林還草,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資源,工礦交通建設中注意環境保護。
高二地理必修3課堂鞏固練習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地理必修3課堂鞏固練習:第2單元(附答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