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口與城市化知識點歸納

2016-11-21 13:39:52 來源:逍遙右腦

   地理學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現象的學問。下面為大家推薦了高二地理人口與城市化知識點,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1.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的判讀

  ①根據地區判讀:發達國家、韓國、新加坡、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為現代型(低低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高低高);個別經濟極為落后的地區(原始部落)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或城市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因素影響,人口再生產類型也有所不同。

  ②根據人口自然增長率判讀:通常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于1%,人口再生產類型為傳統型;低于1%或為負值,為現代型。

  ③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讀: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的形狀為下寬上窄,人口再生產類型為傳統型;上寬下窄則為現代型。

  (2)人口增長模式的影響

  ①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滿足農業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現勞動力不足,影響經濟發展。

  ②傳統型:勞動力充足,促進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過快,加大經濟、就業的壓力,導致積累減少,加劇貧困,引發資源、環境、社會問題。

  ③現代型:利于社會積累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兵源短缺,導致人口老齡化,社會負擔加重。

  注意:(1)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原始型到傳統型的轉變是通過死亡率的下降實現的;傳統型到現代型是通過出生率的下降實現的。

  (2)人口增長模式和人口增長:原始型人口增長緩慢,傳統型人口增長迅速,過渡型人口增長速度減緩,現代型人口緩慢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

  2.人口問題

  (1)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

  ①環境問題: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漬化、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物種減少等。

  ②社會問題:醫療、教育、交通、居住、就業困難,糧食匱乏,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等等。

  ③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④解決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2)人口老齡化問題及解決措施

  ①對社會:社會經濟負擔加重,勞動力不足影響經濟發展,國防兵力不足。

  ②對個人:養老負擔加重,精神孤獨,老人保障不夠。

  ③措施:鼓勵生育,接納移民。

  1.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分析

  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應結合實際材料從社會、經濟、政治、自然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如圖64:

  ①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導致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社會因素也經常影響人口遷移。

  ③生態惡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氣候變干等)、大型工程建設會導致環境移民。

  ④戰爭、國家政策(如我國西部大開發、邊境開放等)會導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2)現代人口遷移類型分析

  ①科技移民:高素質人才為尋求更好的學習、生活、工作條件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科技移民會導致發展中國家人才、經濟的雙重損失。

  ②勞務輸出:廉價勞動力為尋求更多就業機會,增加收入,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或部分富裕的石油輸出國。勞務輸出解決發達國家等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同時緩解本國就業壓力,賺取外匯。

  ③國際難民:戰爭、政治、環境難民為躲避戰爭、政治迫害等流向和平或鄰近國家。國際難民增加了遷入國的人口和環境壓力。

  (3)人口遷移的影響分析:一方面是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分析時要全面考慮。

  ①對遷入地:有利影響為遷入地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促進遷入地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促進遷入地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利影響大量人口遷入,增加了公共設施的負擔和城市管理的難度,尤其會在住房、交通、衛生、教育、城市環境等方面產生巨大壓力。

  ②對遷出地:有利影響加強了遷出地和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文化等聯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遷出可緩解當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不利影響人口遷出導致當地人才外流,勞動力不足,從而影響遷出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城市功能分區

  (1)城市功能區的影響因素分析

  ①歷史因素:歷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區形成的基礎,城市的歷史背景影響城市功能分區。一方面城市功能區有對歷史的繼承(如北京市中心為行政區),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隨歷史而變化。

  ②經濟因素:經濟因素(距市中心遠近、交通通達度)通過影響地租水平而影響城市功能分區,是城市功能區分化的主要原因。

  ③社會因素:收入、知名度、種族、宗教等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分化。高級住宅區往往與高地和文化區相連,低級住宅區往往與低地和工業區連在一起。

  ④行政因素:通過行政手段干預城市經濟發展,引導或劃定不同功能區。如高新技術開發區等。

  (2)城市功能區的布局分析

  ①根據空間分布判斷:市中心、交通干道交會處為商業區,城市外圍為工業區,中間道路兩側或市中心交通不便的位置形成住宅區。

  ②根據地租水平判斷:地租最高的位置為商業區,其次為住宅區,地租最低的位置為工業區。

  ③根據環境要求判斷:工業區布局在城市盛行風向的下風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或垂直于盛行風向的郊外;有水體污染的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高級住宅區布局在遠離工業區環境優美的位置。

  2.城市體系的特點與判讀

  (1)在城市體系中,城市等級越高,數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務范圍越大,同級別城市距離越遠;等級越低,數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務范圍越小,同級別城市距離越近。

  (2)高一級別的城市一般覆蓋低一級別城市的功能和服務范圍;同一級別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務范圍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疊加現象。

  1.城市化與逆城市化

  (1)城市化標志分析

  ①城市化標志:城市化的標志有三個,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積增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增大。

  ②逆城市化標志:人口向郊區遷移,城市人口減少,城市中心區萎縮;工業向郊區遷移;郊區建有大型商場和綠地;城區與郊區之間有高速公路相連。

  ③城市化的主要表現:城市數量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形成城市帶或城市群。

  (2)城市化原因分析

  ①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城市經濟的畸形發展。

  ②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

  ③逆城市化: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城市交通、居住、環境條件變差,鄉村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條件改善,等等。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有利影響:平整土地、綠化環境、修建水利工程等。

  (2)不利影響

  ①對自然環境: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致大氣、水、固體廢棄物污染;改變大氣水熱狀況(熱島、雨島效應);地表水下滲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等。

  ②對城市環境: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堵,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社會秩序混亂;等等。

  (3)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①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立衛星城。

  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區,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

  ③擴大城市綠地面積,保護城市濕地。

  ④拓展交通,建立高效的交通運輸系統。

  ⑤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⑥建立垃圾分類處理系統,處理廢水。

  城市建設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1)改變地表形態,破壞地表結構,可能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2)影響城區的大氣環境,改變氣溫和降水狀況,造成大氣污染;

  (3)改變城區的水文狀況,水污染加重;

  (4)破壞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多樣性減少;

  (5)耕地減少,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污染。

  注意:(1)城市建筑物高度從市中心向外逐漸降低。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而是城市化的延伸。

  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高二地理人口與城市化知識點,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地理人口與城市化知識點歸納”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 免费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视频 | 在线人成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自拍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