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赤壁賦》課文評點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壬(rén)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既望,已過了望日,即農歷十六日。既,過了。望,農歷每月十五日。狀語“于赤壁之下”置于動詞“游”之后。)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徐,慢慢地、緩緩地。興,起波浪。
點撥:扣著“泛舟”二字,寫水兼寫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心寫照。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舉酒屬(zhǔ)客,舉起酒杯,勸客人飲酒。屬,通“囑”,這里指勸人飲酒。下“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的“屬”用法與此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朗誦“明月”詩里“窈窕”這一章。
明月之詩,指《詩經·陳風·月出》。
這首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古時“窈糾”與“窈窕”音相近),所以稱為“窈窕之章”。這章詩描寫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這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少焉,不多一會兒。斗(dǒu)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這里泛指夜空中少數明亮的星點。狀語“于東山之上”“于斗牛之間”分別置于動詞“出”、“徘徊”之后。)
點撥:“徘徊”二字,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傳神,而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喜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氣。光,反射的光。)[點撥:“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v,任。一葦,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葦葉)。
如:往。定語“所如”置于名詞“葦”之后。凌萬頃之茫然,越過那茫茫的江面。凌,越過。萬頃,指廣闊的江面。茫然,曠遠的樣子。定語“茫然”置于名詞“頃”之后。
點撥:“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這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馮(píng)虛御風,凌空駕風而行。馮,通“憑”,乘。御,駕。
《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lí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鄭國人。相傳列子得風仙之道,能駕風飛行。泠然,輕妙的樣子。所止,停止的地方。遺世獨立,離開人世獨自生存。羽化而登仙:飛升仙境。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飛升,像長了翅膀一樣。
《晉書·許邁傳》:“永和二年,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乃改名玄,字遠游。與婦書告別,又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
點撥: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方式是“泛舟”,時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
作了這樣的交代之后,下面接著總寫游地的優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情。開頭一段,寫“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通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寫,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
通篇《前赤壁賦》真正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
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乎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責任編輯:王碧)
分享“高一語文《赤壁賦》課文評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