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高二地理下冊《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知識點總結2

2016-11-30 20:19:07 來源:精品學習網

   不斷努力學習,及時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才能讓自己的知識更加豐富,下面是育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狀況表現(xiàn)為三個特點:

  1、面積大,范圍廣。

  根據(jù)遙感調查,全國現(xiàn)有土壤侵蝕面積達到35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7.2%。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fā)生在農村,而且發(fā)生在城鎮(zhèn)和工礦區(qū),幾乎每個流域、每個省份都有。從我國東、中、西三大區(qū)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qū)水土流失面積9.1萬km2,占全國的2.6%;中部地區(qū)51.15萬km2,占全國的14.3%;西部地區(qū)296.65萬km2,占全國的83.1%。

  2、強度大,侵蝕重。

  我國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2億噸,約占全球土壤侵蝕總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蝕量為每平方公里3400多噸,黃土高原部分地區(qū)甚至超過3萬噸,相當于每年2.3cm厚的表層土壤流失。全國侵蝕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的面積達112萬km2。

  根據(jù)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以及流失強度綜合判定,我國現(xiàn)有嚴重水土流失縣646個。其中,長江流域265個、黃河225個、海河71個、松遼河44個,分別占41.0%、34.9%、11.0%和6.8%。從省級行政區(qū)來看,水土流失嚴重縣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個;其次是山西省,84個;然后依次是陜西省63個,內蒙古自治區(qū)52個,甘肅省50個。

  3、成因復雜,區(qū)域差異明顯。

  全國幾個主要水土流失類型區(qū)的情況各有不同:

  ①東北黑土區(qū):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等省區(qū),為世界三大黑土區(qū)之一。水土流失主要發(fā)生在坡耕地上。這一地區(qū)地形多為漫崗長坡,在順坡耕作的情況下,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經測定,東北黑土區(qū)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cm,初墾時黑土層厚度一般在80cm左右,墾殖40年后減至50~60cm。水土流失嚴重的耕地黑土層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層黃土,當?shù)胤Q為“破皮黃”。

  ②北方土石山區(qū):分布于北京、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市。大部分地區(qū)土層淺薄,巖石裸露。土層厚度不足30cm的土地面積占本區(qū)土地總面積的76.3%。

  ③黃土高原區(qū):分布于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古、寧夏、河南及青海等省區(qū)。區(qū)內土層深厚疏松、溝壑縱橫、植被稀少,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這一區(qū)域是我國土壤侵蝕量最高的區(qū)域,有11.5萬km2的土地侵蝕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

  ④北方農牧交錯區(qū):分布于長城沿線的內蒙古、河北、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qū)。由于過度開墾和超載放牧,植被覆蓋度低,風力侵蝕和水力侵蝕交替發(fā)生。

  ⑤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區(qū):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重慶、陜西、甘肅及西藏等省區(qū)市。地質構造復雜而活躍,山高坡陡,人地矛盾突出,坡耕地比重大。耕作層薄于30cm的耕地占18.8%。由于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強降雨作用,滑坡、泥石流多發(fā)。

  ⑥西南巖溶區(qū):分布于貴州、云南、廣西等省區(qū)。土層瘠薄,降雨強度大,坡耕地普遍,耕作層薄于30cm的耕地占42%。有的地區(qū)土層甚至消失殆盡,石漠化面積達8.80萬km2。

  ⑦南方紅壤區(qū):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qū)。巖層風化殼深厚,在強降雨作用下極易產生崩崗侵蝕。

  ⑧西部草原區(qū):分布于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qū)。由于干旱少雨,超載過牧,過度開墾,草場大面積退化,沙化嚴重。

  治理對策措施及建議:

  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總的思路應該是:努力不欠新賬,加快清還老債。

  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各類生產建設活動造成新的人為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對歷史上已經形成嚴重水土流失的地區(qū)要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進程。

  (一)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yōu)先,堅決遏制新增人為水土流失

  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各類生產建設活動將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為此,應當加強預防保護工作。一是加強重點預防保護區(qū)水土資源保護。對重要的生態(tài)保護區(qū)、水源涵養(yǎng)區(qū)、江河源頭和山地災害易發(fā)區(qū),需要嚴格控制進行任何形式的開發(fā)建設活動,有特殊情況必須建設的,應充分進行水土保持方案論證,切實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二是依法強化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jiān)管。對擾動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都應當實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監(jiān)督管理部門也要加強跟蹤檢查,做好驗收把關,保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夠落到實處。同時,需要在法律中嚴格有關的管理制度,明確處罰措施,使水土保持違法案件能夠得到查處,全面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三是加強水土流失防治的社會監(jiān)督。采取政府組織、輿論導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宣傳,并充分發(fā)揮各級人大的作用,開展經常性的監(jiān)督檢查,同時不斷強化群眾監(jiān)督,喚起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大力營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責、自覺維護、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氛圍。四是需要盡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態(tài)補償機制。堅持“誰占用破壞,誰恢復補償”的原則,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補償制度。同時,對于水土流失區(qū)的水電、采礦等工業(yè)企業(yè),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山等資源的開發(fā)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企業(yè)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二)大力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突出抓好坡耕地和侵蝕溝綜合整治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被實踐反復證明為非常成功、有效的一條技術路線,應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在當前我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情況下,生態(tài)建設應盡快改變偏重單項措施的做法,加大綜合治理力度。特別是應把坡耕地和侵蝕溝綜合整治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優(yōu)先解決群眾生計問題,實現(xiàn)綜合效益,以彌補以往建設的不足。

  實施坡耕地和侵蝕溝綜合整治一舉多得,一是可以從源頭上控制水土流失,對下游起到緩洪減沙的作用;二是能夠改善當?shù)氐幕旧a條件,解決山丘區(qū)群眾基本口糧等生計問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坡耕地改造為梯田后糧食單產一般可以翻一番,黃土高原壩地的單產一般為坡地的4倍;三是可以增強山丘區(qū)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為發(fā)展當?shù)靥厣洕於ɑA;四是可以有效保護耕地資源,減輕對土地的蠶食,為守住國家18億畝耕地的紅線做出貢獻,保障糧食安全。坡耕地和侵蝕溝整治是目前我國建設基本農田最具潛力的一個途徑。

  (三) 加大封禁保護力度,充分發(fā)揮生態(tài)自然修復能力

  發(fā)揮生態(tài)自然修復能力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項有效措施。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條件適宜、水土流失比較輕微地區(qū),可以采取封育保護、封山禁牧、輪封輪牧等措施,推廣沼氣池、以電代柴、以煤代柴、以氣代柴等人工輔助措施,促進大范圍生態(tài)恢復和改善。在人口密度相對較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qū),可以把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小范圍高標準的人工治理,增加旱澇保收基本農田、人工草場,解決農牧民的吃飯、花錢問題,為大面積封育保護創(chuàng)造條件。

  (四) 堅持因地制宜,分區(qū)確定防治目標和關鍵措施

  根據(jù)各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分類指導,分別確定當?shù)厮亮魇Х乐喂ぷ鞯哪繕撕完P鍵措施。黃土高原區(qū),應以減少進入黃河的泥沙為重點,將多沙粗沙區(qū)治理作為重中之重。措施配置應以坡面梯田和溝道淤地壩為主,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荒山荒坡和退耕的陡坡地開展生態(tài)自然修復,或營造以適生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區(qū),重點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產力。在溪河沿岸及山腳建設基本農田,在山腰建設茶葉、柑桔等經果林帶,在山頂營造水源涵養(yǎng)林,形成綜合防治體系。東北黑土區(qū),應有效控制黑土流失或退化的趨勢,使黑土層厚度不再變薄,生產力不再下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治理措施應以改變耕作方式、控制溝道侵蝕為重點。西南巖溶區(qū),重點是搶救土地資源,維護群眾基本的生存條件。應緊緊抓住基本農田建設這個關鍵,有效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水土資源,提高環(huán)境承載力。西北草原區(qū),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合理和有效利用水資源,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對已經退化的草地實施輪封輪牧,有條件的建設人工草場,科學合理地確定單位面積的載畜量。對主要風沙源區(qū)實施重點治理。

  (五) 加強領導,強化地方政府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責任

  水土流失是一個綜合的自然與社會經濟問題,水土保持也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應在政府層面確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落實防治責任,研究防治的重大問題和相應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統(tǒng)一協(xié)調下,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綜合防治當?shù)氐乃亮魇А?/p>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態(tài)惡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態(tài)惡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遠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是導致土地退化,耕地毀壞,使人們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人均占有耕地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劇了這一矛盾。我國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約100萬畝。北方土石山區(qū)、西南巖溶區(qū)和長江上游等地有相當比例的農田耕作層土壤已經流失殆盡,母質基巖裸露,徹底喪失了農業(yè)生產能力。根據(jù)這次科學考察,按現(xiàn)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東北黑土區(qū)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將喪失殆盡;35年后西南巖溶區(qū)石漠化面積將增加一倍。

  二是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加劇洪澇災害,對我國防洪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進入河流、湖泊和水庫,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庫調蓄能力。黃河水患的癥結在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950~1999年下游河道又淤積泥沙92億噸,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同時,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區(qū)土層變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發(fā)生的頻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區(qū)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fā)生機會。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種極端表現(xiàn)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體物質和高強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個必要條件,植被破壞、陡坡開荒、生產建設過程中的亂挖亂棄等不合理活動都會導致徑流增加,加大泥石流發(fā)生的頻率,擴大泥石流的規(guī)模,加重危害程度。

  三是惡化生存環(huán)境,加劇貧困,成為制約山丘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破壞土地資源、降低耕地生產力,不斷惡化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制約經濟發(fā)展,加劇貧困程度,不少山丘區(qū)出現(xiàn)“種地難、吃水難、增收難”。水土流失與貧困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qū)往往也是最貧困地區(qū),我國76%的貧困縣和74%的貧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嚴重區(qū)。多數(shù)革命老區(qū)水土流失嚴重,群眾生活困難。贛南15個老區(qū)縣中,有10個是水土流失嚴重縣;陜北老區(qū)縣25個,全部為水土流失嚴重縣。同時,我國西南、西北許多少數(shù)民族區(qū)也多為水土流失嚴重區(qū),貴州省銅仁地區(qū)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個民族縣,全部為水土流失嚴重縣;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7個民族縣,全部為水土流失嚴重縣。

  四是削弱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加重旱災損失和面源污染,對我國生態(tài)安全和飲水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水土流失與生態(tài)惡化互為因果。

  一方面,水土流失導致土壤涵養(yǎng)水源能力降低,加劇干旱災害;

  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為面源污染的載體,在輸送大量泥沙的過程中,也輸送了大量化肥、農藥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劇水源污染。全國現(xiàn)有重要飲用水源區(qū)中作為城市水源地的湖庫,95%以上處于水土流失嚴重區(qū)。水土流失還導致草場退化,防風固沙能力減弱,加劇沙塵暴;導致河流湖泊萎縮,野生動物棲息地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

  水土流失給我國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根據(jù)這次科學考察和亞洲開發(fā)銀行的研究,水土流失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相當于GDP總量3.5%。

  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知識點總結,大家閱讀了嗎?,最后祝大家有好的成績。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魯教版高二地理下冊《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知識點總結2”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αV欧美αV一区 | 杨幂在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粉嫩 | 免费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视频 | 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五丁香 | 亚洲色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