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介紹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全國重點大學,創建于1920年,坐落在素有“東方莫斯科”之稱的北國名城哈爾濱市。哈工大的發展始終受到國家的重點支持。20世紀50年代,哈工大是我國政府確定的學習蘇聯先進教育制度的兩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5所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院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布了2011-2012年度全球大學排行榜,在全球最好的前400所大學中,中國大陸地區共有10所高校入選,哈爾濱工業大學名列其中。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本科類)
專業介紹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前身是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該專業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哈工大的衛生工程專業,1952年哈工大正式成立供熱、供燃氣與通風工程五年制本科專業;1952年至1957年,學校為該專業聘請前蘇聯專家來校任教,指導創辦專業,并培養師資隊伍,1957年引進早期在德國留學回國的徐邦裕教授(當時在全國設置有供熱與通風專業的老八所高校中,該專業僅有兩名教授),增強了師資隊伍,這期間專業完全參照前蘇聯模式建設,1958年開始探索如何結合國情辦專業。到1959年,該專業有2名留蘇副博士回國任教,師資力量進一步加強;同年,在哈工大土木系的基礎上成立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該專業已發展成原哈建工學院3個支柱專業之一。是全國培養暖通、燃氣專業人才的搖籃,為國內多所重點高校相關學科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本專業對促進我國該專業的發展、為培養我國第一代該專業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后,該專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81年,該專業首批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首批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1年,該專業所在的土木工程學科建成博士后流動站,可接收博士后研究工作人員。至此,該專業形成了本科(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養的完整體系。目前已累計畢業本科生4600余名,碩士研究生1000余名,博士研究生110名,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員13名。1998年,我校增加建筑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等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建成了符合國家新專業目錄要求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并于1999年成為建設部重點學科,暖通空調實驗室成為建設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9年成為國家特色專業,2010年在學校實施首批卓越工程師計劃建設,2011年我國大學專業評價中我校該專業排名第一(A++)。2012年,基于國際和國內能源與環境發展迫切需要,按國家專業目錄要求,本專業名稱改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進一步擴大了專業的內涵。
該專業在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辦學規模最大(本科、碩士及博士生數量最多)、辦學層次最高、實驗室規模大(實驗室面積約4000m2)。該專業擁有本科(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人才培養體系,是國內唯一在區域供熱、空調制冷、燃氣輸配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學科。該專業以優異成績通過了2002年建設部組織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首批教育評估,畢業生在申請參加注冊公用設備師考試時將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
專業堅持創新教育是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宗旨,以教學為核心,以科研促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成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和本科教育的平臺;培養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的主要課程有:工科數學分析,代數與幾何,大學英語,大學物理,大學化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電工與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機械設計基礎、建筑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空調冷源、建筑熱源、暖通空調、供熱工程、燃氣輸配、建筑自動化、建筑環境測試技術等。
專業全國性的獎學金有: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獎學金、夏安士獎學金;校內設置長青獎學金、新奧獎學金等。
該專業主要從事城市供熱、城市燃氣輸配、人工環境構建與控制(潔凈室、手術室、精密加工環境)、建筑采暖通風、空調制冷、建筑節能、能源管理、城市建設市政基礎設施管理等,是我國節能減排急需專業,就業很好。
(責任編輯:趙華)
分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介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