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重點知識
1、巖漿活動
巖漿活動是巖漿向地表或地殼上層運移的過程。地殼深處或上地幔的巖漿是富含揮發成分的高溫粘稠的硅酸鹽熔融體,熾熱粘稠的巖漿,在地下高壓的作用下,具有極大的物理—化學活動性,可以沿地殼脆弱地帶向地殼上層運移,或沿地殼的構造裂隙噴出地表。巖漿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侵入作用;一為噴出作用。
2、地殼運動
①地殼運動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水平運動
升降運動
概念
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指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巖層運動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響
對巖層的影響
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
使巖層抬升或下沉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皺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仗和海陸變遷
舉例
喜馬拉雅山脈形成、大西洋擴張、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
臺灣海峽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附近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
②褶曲:巖層因受力而發生彎曲,稱為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稱為褶皺。地殼發生褶皺隆起,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皺山脈。他們是由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板塊交界處發生大規模褶皺隆起而形成的。褶皺的不同形態和規模大小,常常反應了地殼運動的強度和方式。
③斷層:斷層是巖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位移的斷裂構造。判斷某一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看它是不是巖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位移。
地壘和地塹比較:
概念
對地形的影響
實例
地壘
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相對上升的巖塊叫地壘
常形成塊狀山地
廬山、泰山
地塹
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相對下降的巖塊叫地塹
常形成狹小的凹陷地帶
東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變質作用
在地殼形成發展過程中,早先形成的巖石,包括巖漿巖、沉積巖和先形成的變質巖,為了適應新的地質環境和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在固態情況下發生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的重新組合,甚至包括化學成分的改變,這個變化過程稱為變質作用。當然,由于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就稱為變質巖。相對于巖漿活動和構造運動,變質作用中的物質運動屬于微觀尺度。
4、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能釋放的表現,是地球內部變動引起的地殼震動。地球的巖石圈在運動過程中,有些能量因擠壓、摩擦等原因在某些部位以變形的方式積聚起來,當這種能量產生的巨大的力超過了巖層的承受能力時,就會以巖層的斷裂、錯位等形式快速地釋放出來,導致巖層急劇震動,就是地震。按成因不同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沖擊地震、誘發地震,其中構造地震最多。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重點知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