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記念劉和珍君含義雋永的句子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的重要文章,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一篇重難點課文,為幫助大家學好這篇課文,小編為大家提供記念劉和珍君含義雋永的句子,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1、文章第一句為什么不寫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寫成“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這樣寫表明了作者對屠殺愛國青年的當局的無比憤慨和諷刺。“中華民國”應是人民民主的國家,而國民卻在“中華民國”的“執政府”前遭到血腥的屠殺,那么,這個“國家”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是“民國”嗎?它只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代理人而已。
2、“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此句從三個層次來揭露中外殺人者的兇殘,而且層層遞進。第一層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像力來想像中國人的壞,足見其壞之劣;第二層是即使如此,我還是沒有想到中外殺人者會如此兇殘;第三層是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這三層意思,最大限度地表達了作者對犧牲青年的悲傷,對殺人兇手的憤恨。
3、本文語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許多段落只有一個句子。下面略舉幾例,品析其妙處。
⑴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⑵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這兩段文字,也可以歸并為一段文字,但作者卻將它們分成兩段來陳述。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呢?其一,在段間停頓時間比句間停頓時間長,讀起來更流暢,更有力。在感情上,將兩者分開揭露,更能表達作者對他們無恥行徑的憤慨,因為作者是分別來“進攻”的,“火力”更猛。
⑶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
這幾個字單獨成段,表示對“要說的話”的強調。根據上下文,我們知道“要說的話”是劉和珍與楊德群犧牲的詳細經過,而這詳細經過表明她們是被政府以子彈和棍棒殺害的,這就回應了政府說她們是“暴徒”的中傷,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誣蔑。同時,也更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在結構上,引起讀者對下文的重視。
上面的記念劉和珍君含義雋永的句子,對大家的學習非常有幫助,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責任編輯:王碧)
分享“高一語文記念劉和珍君含義雋永的句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