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 淺談古典詩詞鑒賞中的虛和實

2016-12-06 22:33:30 來源:高考網(wǎng)

   虛和實原本是一對哲學范疇,在它的影響下,美學領域的虛實理論得以形成。在我國古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評論中,虛實理論得到了廣泛地運用。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一文中對中國的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和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中國的古典文學,特別是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存在著大量的虛和實結合的現(xiàn)象。

  古人評論虛實,有云: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這樣的評論很經(jīng)典。仔細分析,文學中的虛實與其他作用于視覺聽覺的藝術形式中的虛實雖然有相通之處,但卻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古典詩詞中的虛實,與其他藝術形式中的虛實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詩詞中的虛和實之間又有何種關系?筆者想就這些問題作個膚淺的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虛實與情景的關系人們在分析藝術作品虛和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這一現(xiàn)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李白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兩句詩形式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是實景;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的,青山綠樹總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抑。這是虛。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寓理的寫法。再如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而最終歷盡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個人,決不可滿足于現(xiàn)狀,要志存高遠,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言志,是虛。這實際上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托物言志的寫法。以上幾例,作者把主觀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從表達的內容看,是情和景的關系;從表現(xiàn)手法看,是虛和實的關系。

  二、古典詩詞中的虛與繪畫藝術中的空白藝術的關系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如八大山人畫的一條生動的魚,齊白石畫的對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這都是運用了空白的手法,畫面雖空靈卻有韻味。藝術家通過畫面上的物象啟示觀眾,充分調動觀賞者的想像,重現(xiàn)藝術的美好境界。我國的古典詩詞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讀者在鑒賞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通過想像補充畫面內容,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隱者出沒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澗小溪之旁……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之為詩歌中的空白藝術。我國的古典詩歌,語言精練,言簡意豐,有許多詩歌都運用了這種空白藝術,特別是以白描手法寫景敘事的詩更是如此。虛實結合,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

  (責任編輯:王碧)

分享“高一語文 淺談古典詩詞鑒賞中的虛和實”到:

58.4K

網(wǎng)站地圖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 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午夜人成在线 | 美妇喷潮在线视频 | 欧美v日韩v国产 | 欧美人与动甡交欧美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