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識點歸納

2016-12-10 19:51:06 來源:逍遙右腦記憶網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大氣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生物循環: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大氣本身不具備減緩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特點、1、變化性: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時刻在演化(氣候變化、地貌變化)

  2、統一性: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要素的演化。

  意義: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重要的表現形式。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破壞森林與植樹種草引發不同的環境效應)

  2、在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類活動比較容易導致生物發生變化。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識點歸納”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色偷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色狠狠 | 日本天堂免费mv小视频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 精品国产在天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