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項羽之死

2016-12-16 03:12:27 來源:學習方法網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梳理情節

  《項羽之死》記述了項羽生命中最后的時刻。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在這生命中最后的時刻發生了什么事情呢?請大家自讀課文,用三個短語來概括這三個場景,?

  板書:垓下悲歌、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三、人物形象賞析

  項羽悲壯的一死,引起了宋代詩人李清照的無限贊嘆和景仰,“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在李清照眼中項羽是傲立于天地的大英雄,從《項羽之死》的內容來看,你認為項羽是一個怎樣的人?

  < > 垓下悲歌 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項羽的慷慨悲歌,展現了項羽什么樣的性格?2.(備用)我們想象一下,曾讓所有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蓋世英雄,現在卻唱著悲壯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讓人不平添幾分感傷?但也有人據此說項羽此時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寶馬,你們同意這個看法嗎?為什么?

  項羽作為一名曾經號令天下的霸王,現在卻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絕不只是女人和寶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業還有和自己并肩作戰的江東子弟。多情自古傷離別,何況別的又是最愛:江山、美人、霸業、英名等,崛起于垅畝、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戰八載未嘗一敗的西楚霸王此時的心情應是極其沉重復雜的。

  3.此時最能表現項羽這種復雜心境的一個動詞是什么?最能烘托當時悲涼氣氛的動詞是哪一個?“能”可以換成“敢”嗎?

  “泣”,極其傳神地表現項羽內心難言的情感。男兒有淚不輕彈,更何況是西楚霸王?“泣數行下”,這是司馬遷筆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淚、最后一次落淚,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涼。隨從將士的“泣”,寫盡了他們心中的不忍,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忍”字寫出左右隨從對項羽的憐憫,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寫出項羽處于絕境時的凄慘狀況。

  < > 東城快戰1、項羽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請生翻譯,判斷句式),你們能體會此時項羽的心理嗎?

  對自己的戰斗能力充滿自信,雖知失敗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負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敗的真正原因,認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認輸不服氣。

  2、項羽說“為諸君快戰”,快是什么意思?(痛快、暢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彈數曲”的用法。)為什么說“快戰”而不是“決戰”?

  項羽已知自己必死無疑,,快戰表明項羽最后的戰斗并不是為了戰爭的結果,而是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無敵,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決戰則帶有魚死網破最后的掙扎的味道,項羽的快意自負蕩然無存。

  生齊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非戰之罪”

  < > 哪些動作、語言表現了項羽的勇猛無敵?“遂”字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表意作用?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神威凜凜,氣勢迫人)

  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滿身神力和超群武藝

  語言:何如?(寫得意、寫自負,活活畫出項羽的豪邁性格)

  此場景主要寫項羽東城快戰中的三次行動,以及快戰之前的豪言,表現了項羽豪邁自負的性格特點和勇猛無敵的英雄形象。

  讀分析讀到的句子。

  < > 烏江自刎1、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如何理解項羽的這一“笑”?

  泣下數行的血性男子,臨死反而笑了,不是強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詳的笑,這一笑足以表明項羽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將成敗生死置之度外才能笑得出來!

  2、“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番話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

  無顏見江東父老,面臨一線生機,不愿含羞忍恥地茍活于世,而選擇了慨然赴死。表現他知恥重義的性格。

  讀這個句子。

  3、“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表現項羽的什么性格?

  對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卻不忍愛馬被殺,贈給亭長,表現其有情有義、心地仁善的一面。

  4、“若非吾故人乎?”……“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刻畫了項羽怎樣的形象?

  慷慨贈頭,出人意表。表現項羽的視死如歸。故人追之、認之、欲殺之以取賞,項羽卻吾為若德,螻蟻之微,泰山之高,兩相對比,何等鮮明!用呂馬童的逐利反襯項羽的重義。

  讀這個句子。

  小結:由此,《項羽之死》中的項羽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項羽,有訣別美人名騅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時的自負自嘆,有東城快戰的勇猛剛強,有烏江拒渡的知恥重義,有贈馬亭長的心地仁善,有賜頭故人的豪俠意氣。所以有人認為項羽是一個英雄,有人認為是一個有缺陷的英雄,有人認為項羽也具有普通人的人性。

  四、創造形象,詩文有別

  1、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評價作品藝術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李清照在詩中寫項羽“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司馬遷在《項羽之死》中塑造了一個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在創造形象方面,你認為詩文有怎樣的不同?

  詩歌讓我們的想象飛得更高遠一些(因為高度凝練,給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而散文則給我們更為具體逼真的感受。

  補:《項羽之死》與《烏江》(胡曾)同是寫項羽在一生的最后階段,因戰事失勢而自刎烏江的情景,兩者都具有形象性,各有什么不同?

  前者給我們具體逼真的感受,通過表情的形象性、語言動作的形象性來表現項羽的性格。如他夜起飲于帳中,與虞姬對唱詩歌,形象地表現出他在失勢后的悲愁;又如他“瞋目叱之”,令“赤泉侯人馬俱驚”,表現一位大將特有的盛力。通過對項羽具體形象的描寫,我們感受到他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而后者作為詩歌,則更注意語言的提煉。“勢已傾”“楚歌聲”就已形象地表現了項羽在戰事上失勢的情形,而一個“恥”字則已清楚地交代他自刎的原因與他的個性,簡潔的文字使景象與情感升華得更為高遠。《項羽之死》通過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連續的事件,集中筆墨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項羽的性格,再現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我們之所以能夠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兩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對人物傳神細膩的刻畫描寫。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鑒賞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節、品味細節、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五、拓展

  從《大鐵椎傳》最后一段,分析“大鐵椎”的形象。

  曠野決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寫的驚心動魄、以寡敵眾的一場撕殺,它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大鐵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百步見人”的陰森環境渲染肅殺的氣氛,烘托大鐵椎從容上陣、沉著應戰的姿態,再以豪賊人員之眾、來勢之兇從側面反襯大鐵椎“大呼揮椎”的非凡氣慨和“奮椎左右擊”勢不可擋的神威。而威名遠播的將軍“屏息觀之,股栗欲墮”的反應也從側面寫出了這場決斗之兇險慘烈、天昏地暗、驚心動魄,同時也形象地應證了大鐵椎的知人之明與泣天神威。惡戰之中,大鐵椎大呼一聲“吾去矣”,話音才落,人已潰圍而出,眨眼間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動神速得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這一句“吾去矣”不僅是大鐵椎對豪賊的蔑視,寫出他挫敗眾豪賊的陰謀、得勝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鐵椎對將軍的告別,傳達出對將軍好自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著作者對大鐵椎尋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實現抱負、施展才能之艱難的沉重嘆惋。

  以極大的贊賞熱情淋漓盡致地刻劃大鐵椎膽識過人、豪放坦誠、威武深沉的形象

  六、尾聲

  1、齊背《垓下歌》,祭奠項羽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2、英雄謝幕了,然而后人的評論卻永不落幕。尤其是對于項羽該不該拒渡江東選擇自刎而死這個問題更是爭論不休。杜牧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不該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你們認為項羽該不該過江東呢?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观看片a免费不卡看片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最新Av不卡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人人澡 | 日本人妖一区二区久久网 | 女教师巨大乳孔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网a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