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識點城市形態
23.城市形態:小比例尺地圖——點;大比例尺地圖——面。
24.地形是影響城市形態的主要因素。
25.城市形態類型:團塊狀——成都;條帶狀——蘭州;分散型——重慶。
26.各項活動之間的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區;功能區之間并無明顯的界限,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
27.住宅區:是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場所,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出現了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28.商業區: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處;主要為點狀或條帶狀分布。
29.中心商務區(CBD):①多形成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②不但是商業活動中心而且還是服務中心③外觀上表現為建筑物高大稠密。
30.工業區:城市內部工業相互集聚而形成;主要分布地區: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區。
31.城市地域結構: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
3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3.在市場競爭環境下,每一塊土地用于哪一種活動,主要取決于各種活動付出租金的高低;一般來說,用地的付租能力表現為: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3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影響因素:
經濟因素: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遠近兩個方面。
社會因素:工資水平的不同會導致住宅區分化;市內某些地區在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場建在該處,以提高其知名度;由于種族或宗教團體的優勢,往往會形成種族聚居區。
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規劃城市,引導或劃定不同的功能區。
歷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對日后的功能分區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設計。
35.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展變化
早期:功能空間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的自然團聚;
達一定規模之后:由于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知識點城市形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