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出臺人文社會科學振興計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山東大學綜合改革方案》要求,在新的起點上推動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快速發展,實現文史復興、人文社會科學全面振興,為山東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戰略提供重要支撐。近日,山東大學先后印發《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振興計劃》(山大字〔2016〕50號)、《山東大學科研創新體制機制專項改革方案(人文社會科學)》(山大字〔2016〕53號)(以下分別簡稱《計劃》、《方案》)。
《計劃》總結分析了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傳統、發展優勢,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使命:發展優勢特色學科,完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全面提升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原創能力、對時代的思想能力、學術話語體系構建與傳播能力和國際學術影響力,為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堅實且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基礎。通過“研究”“社會”“國際影響”三項核心追求,將山東大學打造成享有崇高學術聲望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重鎮和原創思想策源地,到建校130周年時實現山東大學文史復興、人文社會科學全面振興。
《計劃》確立了分步發展、特色發展、協調發展的推進思路,從研究、學術國際化、社會服務、人才隊伍、學術環境五個層面展開行動。一是開展研究。《計劃》提出要以設立重大研究課題、推行科學家制度等措施,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力量的戰略性重組與交叉融合;支持學者接續傳統,開拓創新,開展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價值的自由探索研究。二是推進學術國際化。《計劃》提出要通過與世界一流學術機構共建學術組織、打造高端學術論壇、外譯優秀學術成果等舉措,提升話題設置能力和學術影響力。三是深化社會服務。《計劃》提出要瞄準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凝練時代需要回答與解決的問題,培育建設若干高端智庫,推出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應用類成果,增強在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參與度、話語權和貢獻力。四是加強隊伍建設。《計劃》提出要通過杰出人才體系建設,打造一支數量可觀、結構合理、水平的人才隊伍,為實現《計劃》目標提供人才保障。五是優化學術環境。《計劃》提出要鼓勵學者追求學術自由與學術創新,培育形成獨特的學術文化,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
《方案》系統梳理了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機遇和突出問題,明確提出了項目培育管理、平臺培育建設、社會服務、合作交流、學術評價與獎勵、科研管理體系等方面的改革目標,以及主要任務舉措。一是健全項目培育管理機制。瞄準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按照“改革資助體系、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務水平”的原則,創新改革科研項目培育管理機制,加強科學預判與頂層設計,促進研究團隊建設和科研能力提升。二是健全科研平臺培育建設機制。按照“統籌規劃、精簡高效、特色鮮明、資源共享”的原則,建立健全科研平臺培育建設機制,突出對科研平臺的分類建設與管理,促進平臺、學科和人才團隊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完善社會服務機制。創新社會服務意識和工作思路,著力建設形成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相互支撐、校內學術資源與地方社會需求有效銜接的機制。四是創新合作交流機制。通過開展重點項目合作、打造高端學術論壇等方式,在校內外學術力量間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機制和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增強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五是改革學術評價與激勵機制。建立符合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規律,國內可比較、國際可接軌,與世界一流大學目標要求相匹配的評價體系和規范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廣大學者積極投身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探索。六是完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通過建立實施專家制度、科研助理制度,以及打造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公共支撐平臺、加強科研信息化建設等舉措,提升科研組織能力和服務水平。
按照山東大學綜合改革工作的統一部署和新時期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現實需求,自2016年1月,山東大學相繼啟動了《計劃》和《方案》的起草工作,期間多次召開科研創新體制機制專項改革(人文社會科學)工作組會議和專題會議進行研討,廣泛征求相關學院和職能部門的意見建議,經綜合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審閱后,提交校長辦公會、黨委常委會審議并獲得通過。《計劃》著重描繪了未來15年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藍圖,《方案》則強調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要問題,為人文社會科學振興計劃的實施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責任編輯:任曉琦)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