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關于河流地貌的發育知識點
1、在山區的谷口形成了洪積―沖積平原。
在山區地勢較陡,河流或季節性的洪水在山區內水流速度很快,侵蝕作用劇烈,攜帶著大量礫石和泥沙。但當水流流出谷口時,地勢突然變得平緩,水道也變得開闊,因而水流速度變慢,搬運能力減弱,使得水流所攜帶的泥沙逐漸沉積下來,就形成了洪積扇或沖積扇。由多個沖積扇或洪積扇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洪積―沖積平原。
總結: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降低―搬運能力減弱―泥沙堆積。
2、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形成的堆積地貌
在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較弱而側蝕作用較強。由于河道彎曲,使得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當洪水季節到來時,河漫灘被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寬廣的河漫灘平原。
總結: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水下堆積體―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3、在河流的入海口形成的堆積地貌
河流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當河流入海時,如果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就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了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總結:水下坡度平緩―水流速度減慢―泥沙堆積―三角洲―連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案例
黃河三角洲的發育
黃河是一條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輸出泥沙16億噸,經河口入海的約有12億噸。而黃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運能力差,黃河入海的泥沙約有40%在河口附近淤積,河口兩側的堆積體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黃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擴展。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地理:關于河流地貌的發育知識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