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蜀道難》解讀
陳友康 《蜀道難》是一篇為李白贏得盛名、從產生那天起就膾炙人口的杰作。唐孟㳠《本事詩·高逸》載:“李太白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也有近似記載。雖然這些記載帶有傳聞的成分,不可盡信,但《蜀道難》為李白贏得一世盛名則是大致不錯的。唐人殷璠《河岳英靈集》就稱贊道:“至如《蜀道難》,可謂奇之又奇。”據岑仲勉先生考證,《河岳英靈集》編成于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或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這個時候,李白正活躍于詩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依據《本事詩》的記載推測,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不得遲于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這表明在李白生前《蜀道難》就是世人傳誦的名篇。從此以后,有關李白詩或唐詩的選本,《蜀道難》的入選率都是最高的。《蜀道難》奇特絢爛的光輝,一直照耀著中國詩壇。
從《本事詩》的記載可以推測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李白的長相。李白的相貌,文獻上沒有具體的描述,后人也未予深考,這是因為他長得如何與詩寫得好壞沒有多少關系。這里略加推測,只是把它作為一點小趣味而已。《本事詩》說賀知章“奇其姿”,表明李白的相貌是與眾不同的,故讓老詩人感到驚奇。形姿“奇”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長得特別高大標致,一是長得短小古怪。李白風流倜儻,極端自信,恐怕和長得英俊過人有關。他供奉翰林,似乎也頗得大美人楊玉環的青睞,《清平調》三章的旖旎多情,非翩翩佳公子難以為之。王安石說李白詩“十九不離婦人與酒”,他在風月場中春風得意,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他應該是長得比較招人喜愛的。所以,這里的“奇其姿”,應該是驚異于他的英姿美貌。以上推測如成立,那么李白應該是長得高大帥氣、富有陽剛之美的人。后來有的畫家把他畫得短小粗壯,恐不符太白原貌。當然,長得古靈精怪,也不乏狂傲之徒,李白的某些行為也能證明這一點。但作為歷史上最自由、最浪漫、最富于激情和天才的詩人,我們寧愿把他想象得漂亮一些。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蜀道難》解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