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勸學》的作者簡介:荀子和荀子的作品
【小編寄語】我們都知道儒家學派中有孔子和孟子,那么關于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他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你對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今天,就跟隨育路教育網小編一起去學習一下吧,下面給大家帶來高二語文上冊《勸學》的作者簡介:荀子和荀子的作品。
荀子與《荀子》
荀況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師,也是戰國后期儒家學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山東臨淄西門)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山東棗莊東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許多提法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反映當時人民的要求,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
《荀子》的版本
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采集各家之說,十分豐富。今人梁啟雄《荀子簡釋》,注釋簡要,便于初學。
荀子的思想主張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說,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物皆可改變。能“知明而行無過矣”。
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天下既用“法”制又兼用“禮”治。
荀子散文的特色
《荀子》一書,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況學問博通,對過去學者多有批評,長于論辯,故其文多長篇大論,必發揮盡致,暢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結構謹嚴,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勸學》比喻層出不窮,前半篇幾乎全用譬喻重疊構成,辭采繽紛,對后世影響很深遠。他一生“序列著數萬言”!盾髯印穬热萆婕罢軐W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高二語文上冊《勸學》的作者簡介:荀子和荀子的作品。的全部內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育路教育網,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勸學》的作者簡介:荀子和荀子的作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