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談《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形象的塑造
《紅樓夢》第三回主要寫的是林黛玉進賈府的事。作者以極簡練的筆墨,從不同的角度向讀者介紹了賈府中一批重要人物,從而為洋洋灑灑的不巧巨著揭開了序幕。
《林黛玉進賈府》中主要人物當然是林黛玉。在第二回里,我們約略地知道她是揚州鹽政大人林如海之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雖系世祿之家,卻是書香之族”,因她“生得聰明俊秀”,她父親專門聘請了一位進士當她的家庭教師。不料她的母親賈氏夫人“一病而亡”,在此期間,黛玉又“侍奉湯藥,守喪盡禮,素本怯弱,因此舊病復發,有好些時不曾上學”。一日,在荒村野店中,冷子興與賈雨村巧遇,閑談中提到林如海的夫人賈敏時,作者借賈雨村之口進一步介紹林黛玉,“是極!我這女學生名叫黛玉”,“言談舉止另是一樣,不與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從而把林黛玉從普通女子中突出出來。而在第三回里,作者以其如椽之筆,透過不同人物的眼光,從側筆、正筆成功地刻畫了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態、風度,使林黛玉的形象在讀者心目中,由遠及近,由模糊到清晰,血肉豐滿、個性鮮明地出現在舞臺的中心。
現在,我們來看看曹雪芹是從哪些方面描寫剛剛進入賈府的林黛玉的。
依照時間推移的順序,有這么三層:
第一層,眾人看黛玉:
黛玉進府,剛剛拜見了外祖母、大舅母、二舅母、珠大嫂子,會見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稍敘寒暄之后,眾人的眼光移向了黛玉:“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這是林黛玉外部形象的初步勾勒,如同畫家在紙上寥寥幾筆便傳神地勾出了人物的輪廓。著重點明年幼的林黛玉的“舉止言談”、“身體外貌”的特征。“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這實際上是林黛玉的寫照。
第二層,鳳姐看黛玉:
黛玉初到賈府,被外祖母、大舅母、二舅母以及丫環、婆子等迎接入內時,主持榮國府家政的璉二奶奶王熙鳳并未在場。“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一語先聲奪人。她的到來,掀起了黛玉進府的第一個高潮。在賈母的介紹、鳳姐與黛玉廝見以后,曹雪芹極為傳神地寫道:“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竟是個嫡親的孫女’。”王熙鳳的這一番話,把林黛玉的模樣、氣派從側面十分成功地烘托出來。“天下真有這樣標致人物!”出自鳳姐之口,不同凡響。這不是一般的浮詞套話,而有深意在焉。它告訴我們:黛玉的秀貌標致,舉世無雙,連見多識廣,經歷過大世面的王熙鳳也感到出于意料之外。脂硯齋批語說:“真有這樣標致人物,出自鳳口,黛玉豐姿可知,宜作史筆看。”在鳳姐的眼中,林黛玉那通身的氣派,“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話兒說得那么中聽、得體,寥寥幾句,不僅投合了賈母的心意,說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還點明了黛玉的言談舉止“不凡”的風范。
這一層筆墨,從鳳姐的眼中看黛玉,突出黛玉容貌的標致和氣度的不凡,比眾人眼中看黛玉進了一層,黛玉的形象更清晰了。但作者還是用的側面描寫,為下文濃墨重彩地描寫黛玉,并把她推向舞臺中心“亮相”渲染了氣氛。
第三層,寶玉看黛玉:
這是本回文字的主腦。因為前邊兩層筆墨是為了從寶玉眼中看黛玉這一出“壓軸戲”的描寫作必要的襯托和鋪墊。《紅樓夢》的主角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作者如何安排他們初次相會這一特定的情節是頗費匠心的。這次相會,沒有放在黛玉進府之初,也沒有放在黛玉前往榮禧堂拜見二舅父的時候,而是精心安排在賈母等晚飯后閑話畢,眾人紛紛離去之時,他倆剛一照面,寶玉還沒來得及同黛玉打招呼,便讓他祖母一聲吩咐“去見你娘來”,打發走了。待寶玉見過母親,脫去外面衣服,換了一身家常打扮,再度出現在黛玉面前的時候,寶玉與黛玉相見的特寫鏡頭才推到讀者面前。開始在寶玉的眼中“看見了一個裊裊婷婷的女兒”,既而“歸了坐細看時”,才感到“真是與眾各別”。接著,文章用了五個對偶句精心刻畫了寶玉眼中黛玉的形象:“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寫黛玉的眉眼;“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寫黛玉的面龐、身姿;“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寫黛玉的多愁多病;“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如弱柳扶風”,寫黛玉靜態與動態的風采;與眾人眼中看到的黛玉的“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相呼應;“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寫黛玉的心思、神韻和風度。這十句勾勒出林黛玉的肖像,寫得非常精彩,有著鮮明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寫黛玉的衣裙服飾,釵環之類,更沒有舊小說中描繪美女的那些“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陳詞濫調的描寫,而只是抓住林黛玉的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性格特點來寫,用工筆繪出了一幅風流俊逸的病美人圖。難怪脂硯齋說:“此十句定評,直抵一賦”。這十句話的描寫,才是林黛玉走到舞臺中心的第一次“亮相”。這個“亮相”不是面向觀眾的,而是面向她似曾相識的賈寶玉的。這一形象是只許從寶玉眼中看出,不許任何第二人看出的形象。“寶玉看罷,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又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沒見過,卻看著而善,心里就象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寶玉的這種感覺,似乎有些神妙莫測,但是,正因為有這樣的妙筆,才把林黛玉的無與倫比的姿容、意態、神韻、風采勾畫了出來。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的首次登場“亮相”,在藝術效果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林黛玉進賈府》中,《紅樓夢》的許多重要人物都是第一次登場“亮相”,如賈母、王熙鳳、賈寶玉等人的出場描寫,都很有特色,但同林黛玉的出場“亮相”又不盡相同。通觀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曹雪芹對他筆下第一次出場的人物,十分善于用簡潔的筆墨準確描繪其形態外貌,又深刻地揭示其性格特征。從上面粗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對黛玉的介紹不是采用第三人稱的客觀描寫,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地從外貌形態到內心世界來刻畫黛玉的形象。如同一位高明的畫家,寫意和工筆兩種手法交錯使用,相得益彰。文貴創新。這不僅指的是立意新,而且指的是寫法上的創新。“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魯迅語)記得清代后期一位紅學家說過:“《石頭記》全部一百二十回書,吾以三字概之,曰真,曰新,曰文。”從《林黛玉進賈府》的林黛玉形象的描繪中可以真切地看到這一點。細心的讀者多讀幾遍,自然心中有數。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談《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形象的塑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