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知識點

2016-12-28 22:15:02 來源:精品學習網

   1、喀斯特地貌名稱的由來(閱讀歸納)喀斯特是歐洲原南斯拉夫的一個石灰巖高原的名稱,那里發育著各種奇特的地貌。19 世紀末,歐洲學者借用該地名稱呼石灰巖地區的地貌,水文現象和景觀。后來“喀斯特”一詞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專門術語。

  2、我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與研究(閱讀知識窗)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又被稱為巖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歐洲人之前就對廣西、云南、貴州一帶的喀斯特地貌進行實地勘察,記錄與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記》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現象的最早紀錄。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點分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質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與淀積作用。其溶蝕與淀積的作用分別體現了化學過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影響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1)巖石圈:首先巖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條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巖石是碳酸鹽類巖石如:碳巖、云巖等,其次是透水性,巖石空隙與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離不開水,氣候愈濕潤,降水愈豐富,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流動性愈好,從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發育程度。

  (3)大氣圈:首先大氣中的與水體中 CO2 的含量是影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質,其次氣溫愈高,有利于加快上進化學反應,可促進喀斯特地貌的發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較低緯度地帶。

  (4)生物圈:水的溶蝕作用不僅取決于水中 CO2 的含量,而與水中有機酸與無機酸的數量有關,而水中酸性含量與生物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知識點”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精品免费人成视频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福利 | 色综合久久六月婷婷中文字幕 | 色A在线免弗看五月丁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