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老師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打通地理難點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地理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所有的這些因素,導致高一學生不重視地理、對地理沒有興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易激發和調動。面對這樣的境況,如何扭轉高一地理教學的被動局面呢?
第一,認真備課。
首先備課要有梯度。
讓學生逐步由易到難地理解接受,才不會讓學生感到難度跨度大,同時也可以兼顧不同程度的學生,真正實現分層次教學。
如:在講述黃赤交角的變化時,針對學生的認知過程,我提出:當黃赤交角增大到24°時,五帶將會怎樣變化?全部學生很快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又問:當黃赤交角增大到30°時,五帶又會怎樣變化?學生思考了一會兒,也都正確地做出判斷。我再問:當黃赤交角增大到45°時,五帶又會怎樣變化?學生思考了四五分鐘,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得到正確的結論,在我的提示和講解后,學生理解了。課后又讓學生思考:當黃赤交角增大到90°時,五帶又會怎樣變化?由此可見,備課有梯度、且梯度適當,不僅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有易于老師突破難點。
其次備課要有廣度。
也就是知識面要廣,最好能將學生感興趣、想了解和想知道的知識以及將國內外與地理有關的時事帶進課堂。如:講海洋權益和國際海洋法公約時,引入中國南海現狀以及與東南亞各國的島嶼爭議、中國與日本有關釣魚島之爭以及日韓有關竹島(獨島)之爭,通過時事讓學生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及意義。
第二,要有能吸引學生眼球、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設備。如:對地球公轉意義、全球性的大氣環流以及海水運動這三節課利用多媒體課件,特別是其中的Flash動畫演示,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給學生視、聽、觸覺產生強烈的沖擊,以便于學生理解接受。在有限的時間內,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的。
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如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自然災害及其防御、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電子通信等章節,完全可以由學生來講授,教學目標和任務不僅完成,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
第三,認真講課。課前無論準備多充分,課堂上發揮不出來,也是無法達到和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
所以教師對講課內容:首先要熟悉。對自己教學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的銜接都要心中有數、精益求精。其次要注意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地調動學生并靈活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意外”事件。
如:在講述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時,有學生突然問:“神州五號”在2003年10月15日清晨發射,前四次發射都在晚上,而這次為什么會選擇在白天?我便隨機給學生布置該題目,讓學生查資料,分析選擇在白天發射的原因。學生的小論文分析透徹,有理有據。一個教師應靈活、熟練的駕馭課堂,引領學生向自己的目標前進,既解決學生的問題,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消除教師與學生間的“陌生感”,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與學生多交流溝通,消除學生的失落感和孤獨感;與學生交流溝通,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生交流溝通,加深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相互理解,改變學生初中形成的對地理的錯誤認識。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地理:老師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打通地理難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