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搶分必背:政治文明進化

2016-12-30 17:40:06 來源:高考網

   搶分導讀 名師篩選高考必考重點知識,必背歷史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明確沖刺階段必背內容,在最后有限的復習時間內取得最大的復習效果。

  搶分啟示 多背一點多拿一分,抓住關鍵,只背重點,歸納比較易混重點知識,縱向對比相似歷史事件,構建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框架。

  狂背1 政治文明進化

  必背清單

  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

  1.王位世襲制: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標志著國家和階級產生。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七個發展階段

  (1)戰國形成: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導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為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

  ②新興的地主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以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

  ③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有關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思想為這一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2)秦朝建立: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為加強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3)西漢加強:平定七國之亂,收回了王國官吏的任免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后來又陸續奪去了大批王侯的爵位。徹底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鞏固。漢武帝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了思想上的統一,鞏固了政治上的統一。

  (4)隋唐完善:隋唐時期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創立和完善了科舉制,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強化:宋初統治者為了改變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集中軍權,解除了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設通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集中地方的財權和司法權,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

  (6)元朝新發展:為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設中書省,另設宣政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7)明清達到頂峰:明清時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明朝時,在中央廢丞相,權歸六部;在地方,廢行省,設立三司,三司直屬中央;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對官吏的監視和對人民的鎮壓;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官制,后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3.中國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秦統一六國后,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他們都由皇帝任免,都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漢承秦制,漢朝繼續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2)宰相制度:宰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官職。

  ①確立:秦統一后,秦始皇建立了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萬機”,幫助皇帝處理政事。同時又設立御史大夫為副丞相。

  ②發展:“漢承秦制”沿用丞相制度;隋唐時期,宰相制度發生變化,三省長官同為宰相,三省制的建立,分割了相權,減弱了對皇權的威脅。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政權;宰相職權一分為三,便于皇帝總攬大權。元朝設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

  ③廢除:明朝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需要,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直屬皇帝。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繼承魏晉以來中央官制的基礎上創立的,唐朝時沿用。

  ①內容:唐朝時的三省有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行政,中書省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審批;六部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屬于尚書省。

  ②作用: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牽制和監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善,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

  4.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分封制最早出現在商朝后期,完善于西周。

  ①發展:周朝建立后,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并規定諸侯享有的權利和對周天子應盡的義務。春秋時期,隨著周天子勢力的衰微和諸侯爭霸局面的出現,分封制名存實亡;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縣制所取代。

  ②影響:分封后的諸侯國環繞周王室,起到了拱衛周王室的作用;分封制擴大了周朝疆域,西周成為疆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由于分封制維持了地方諸侯國相對獨立的地位,周王室勢力衰萎時,他們借機擴展勢力,從而導致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割據的局面。

  (2)郡縣制:郡縣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礎上,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產生的。

  ①發展:縣制于春秋后期出現;戰國時期縣制在各諸侯國普遍推行;秦統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上一直沿用郡縣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變化。

  ②影響: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強了對全國的統治,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3)郡國并行: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行封國制。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制,實際上與割據無異。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諸侯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4)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政府在中央設立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大都和周圍地區,劃歸中書省直接管轄。在地方上設立“行中書省”,由中央政府派官吏管理。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明朝雖廢行省,設三司,但地方行政區劃習慣上仍稱“省”,這種稱謂一直延續至今。

  5.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1)察舉制: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兩漢時期推行新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征召等。察舉即選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之一。西漢時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為推薦標準,東漢初重孝廉;但發展到東漢后期,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依據,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發展起來。

  (2)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選官制度,以門第為選官標準,它促進了漢魏之際的士族制度的鞏固和發展,隋文帝時期廢除。

  (3)科舉制:是我國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①形成: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②完善:唐朝貞觀時,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創立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隋唐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

  ③發展、改革:北宋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程序嚴格,科目減少,進士科成為主要科目。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增加,使北宋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王安石變法時,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死記硬背的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

  ④腐朽:明朝沿襲前代的科舉取士制度,但只在“四書五經”內命題,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案文體為“八股文”。使科舉制度發展成為愚民政策。清朝沿襲這一制度,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和進步。

  ⑤廢除:戊戌變法詔令中明確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但法令被取消。1905年,由于國內形勢的變化,清政府被迫廢除科舉制度。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壽終正寢。

  6.中國古代兵制

  (1)保甲制度: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實行保甲法。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編為一保。保丁在農閑時練兵,平時種田、維持社會秩序,戰時編入軍隊作戰。保甲制度是—種兵民—體的社會組織制度。

  (2)猛安謀克: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組織,猛安謀克制主要是在女真族內實行。猛安謀克作為基本社會組織,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對金的社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3)八旗制度: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二、中國近現代民主政治建設

  (1)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活動:

  兩個階段:①19世紀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識分子中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他們主張在政治上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但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也沒有付諸于實踐。

  ②19世紀90年代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戊戌變法運動,要求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由于頑固勢力的進攻,運動最終失敗了。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探索中國近代民主政治的首次實踐。

  (2)資產階級革命派探索民主共和活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成立了南京臨時政府。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推翻帝制、創建共和國的第一次成功行動。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實行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制,標志著共和體制的確立。

  (3)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三個階段:①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繼續追殲國民黨殘余軍隊,開展了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和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這些斗爭的勝利,使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得到鞏固。

  ②沒收官僚資本,接受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③1953~1956年,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同時,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確立起來。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共同綱領》規定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①過程: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經普選產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權力機關,在國家機構體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直接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

  ②主要職能:行使立法權、監督權、人事選舉任免權以及重大事項的決定權。1957年的反右派擴大化、“文革”十年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出現曲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恢復和發展,并不斷完善。

  ③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國實際的,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

  (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和頒布。規定了國家的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規定了政府組織原則,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等等。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以后我國憲法的幾次修改都是以1954年憲法為基礎的。

  (6)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①原因:新中國成立前,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

  ②確立和完善: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的成功召開,標志著這一制度的正式形成。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方針: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這一制度調動了民主人士的參政議政熱情,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③特點:我國的多黨合作是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的,以服務社會主義事業為共同目標。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而不是與共產黨輪流執政。民主黨派得到憲法的承認和保護,享有憲法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基本組織。

  (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①概念: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實現全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團結,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構,行使自主權。

  ②確立:《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先后對民族區域自治做了明確的規定。中國省級民族自治區五個,最早建立的是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成立于1965年。我國的民族自治機關,同時也是國家的地方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它必須遵守國家憲法,行使憲法所賦予的權力,并根據本地區的情況行使自治權。

  ③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國策,是新中國在廢除了封建剝削和民族壓迫制度后,充分體現民主原則、實現各民族平等聯合的一種新型政治制度。

  (8)“一國兩制”:

  ①概念:是指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②確立與完善: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1982年憲法為構想提供憲法保證;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使“一國兩制”正式成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③實踐與意義: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的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為國際社會和平解決國際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爭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①背景:17世紀初,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日益壯大。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社會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②過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并取得革命的領導權,同封建統治者進行斗爭。處死國王查理一世,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③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它反映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2)美國獨立戰爭

  ①背景: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增強,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過程:1775年4月,萊克星頓的槍聲,獨立戰爭開始。5月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會議決定建立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告獨立,美國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成為戰爭的轉折點。1781年北美英軍在約克鎮投降,戰爭結束。兩年后,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③意義:北美獨立戰爭,既是民族獨立戰爭,也是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的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后來法國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運動均有重大影響。

  (3)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4日,巴黎人們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由于啟蒙思想的深入動員,人們群眾積極參與,他們三次發動武裝起義,把革命推向高潮。經過了君主立憲派掌權、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專政三個發展階段。法國大革命不僅結束了法國的封建統治,而且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是同時代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

  (4)英國君主立憲制: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為了限制國王權力,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了《權利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權利法案》以明確條文來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行為。后來議會的權力逐漸超過了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5)美國共和政體的建立:1787年,美國制定了第一部憲法。它根據三權分立學說把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執掌。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的共和政體,規定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6)法蘭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統治,建立起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大革命后的70余年間,帝制與共和制多次反復,先后出現過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帝國、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爭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覆亡。隨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1875年,國民議會以一票的微弱優勢通過法案,頒布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制度。

  歸納比較

  1.中外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與三權分立制的比較

  (1)相同點:都體現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2)不同點:①本質不同,三省六部制是體現封建專制統治的特點;三權分立是體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特點。②權力的來源不同。三省六部制權力的來源是皇權,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并不是相互獨立的權力實體;現代三權分立制的權力卻根源于民眾,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互相之間有著較強的獨立性。③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三省六部制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三權分立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利益。

  【搶分必看】雖然二者的階級本質是不同的,但都體現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避免了一言堂,使決策具有科學性。這對我國當前的民主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2.中國的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的比較

  (1)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結果在一定時期內都產生了積極作用;對后世各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不同點:①盛行的時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機構,盛行于西周;郡縣制和行省制是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行省制確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分封制下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制則是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③在一定時期內的作用與影響不同: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的作用,但長期以來殘余勢力破壞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的安定;郡縣制和行省制度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搶分必看】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從分封制、郡縣制到行省制,說明了中國古代社會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與演變,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郡縣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礎上得到確立和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對后世影響深遠。行省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加強,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我國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區劃奠定了初步基礎。

  (3)“一國兩制”下特別行政區與民族自治區的比較:

  相同點:都享有自治權,都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域,不具有任何獨立主權實體性質

  不同點:①設立區域不同:特別行政區是在港澳臺設立,而民族自治區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立;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民族自治區有“一定的自治權”;③社會制度不同:特別行政區堅持資本主義制度,民族自治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④解決問題不同:特別行政區是為實現中國和平統一而設立,民族自治區是為了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愿望設立的。

  【搶分必看】二者都享有自治權,而不是主權,都是中央政府管轄實現的地方行政區域。對于臺灣問題,我們堅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使用武力針對的是臺獨分裂分子,使用武力是和平統一的保證。

  (4)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

  ①歷史背景不同: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不僅有規模巨大的手工工場,而且有的工場技術水平達到了工業革命開始時的水平。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英國革命前,資產階級思想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的啟蒙運動不僅包含反封建的戰斗精神,而且從理論高度闡述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學說論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思想。

  ②領導階級不同:法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了這場革命,資產階級一開始就提出了以制定憲法來限制王權的政治綱領。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階級相繼表現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國大革命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領導,最后通過政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專政。

  ③革命環境不同:法國大革命遭到歐洲許多君主制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現了違反資本主義的原則,限制資產階級的現象。而英國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正在進行戰爭,英國革命遇到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④人民群眾作用不同: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三次起義,把革命不斷推向深入。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資產階級就無法戰勝國內外封建勢力。

  【搶分必看】通過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學習,體會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明確當時資本主義發展還不充分,封建經濟還占有重要的地位,革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積極參加把革命推向高潮,理解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流,是歷史的推動者。

  (5)美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

  ①從起因上看,北美獨立戰爭是由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北美經濟的發展與英國宗主國的殖民壓迫之間的矛盾引起的;而南北戰爭是因為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這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的矛盾引起的。

  ②從性質上看,都帶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但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南北戰爭則帶有內戰的性質。

  ③從階段特征上看,獨立戰爭屬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而南北戰爭則處于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時期,處在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確立其統治的時期。

  ④從影響上看,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前者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枷鎖,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后者廢除了奴隸制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搶分必看】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同時它又是一場內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我們中國也面臨著“兩岸統一”問題,結合南北戰爭的歷史教訓,加深對“一國兩制”政策的理解。

  (責任編輯:郭躍文)

分享“政治搶分必背:政治文明進化”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躁日日躁永久一区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三级网站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