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期末必備知識點
一、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國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十月革命后,協約國帝國主義對蘇俄進行了武裝干涉,妄圖扼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
(3)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
面對極為殘酷的戰爭環境,蘇維埃政府提出“一切為了前線”,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內容:實行余糧征集制,農民除保留口糧、種子糧和飼料糧食外,其余糧食以極低價格交售國家;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3、評價:
(1)進步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實行的,在當時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
(2)局限性:它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后來戰爭基本結束,情況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強。其原因在于,布爾什維克黨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
(二)新經濟政策:
1、背景: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亟需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但是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頻繁發生暴動。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2、實施: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了第十次代表大會,會上決定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由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3、內容:
(1)在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糧食稅的數額大大低于余糧征集制。
(2)在工業方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外國和本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3)在流通方面,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4、意義:
(1)理論意義:它的實施,表明俄共布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這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他找到了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途徑,這就是確立與落后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2)實踐意義: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三)斯大林體制:
1、形成過程: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逐漸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取消新經濟政策,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
2、主要特征(表現):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評價:
(1)積極影響:在這種體制下,國家能夠按照計劃調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2)消極影響:但是它超越了蘇聯生產力的水平:在經濟建設中,由于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由于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對其他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會后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這種經濟模式。
補充:
1、新經濟政策
(1)從原因看,其出現有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主要從兩方面分析。首先,直接原因是為了克服由直接過渡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造成的消極后果,擺脫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其次,從深層次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
(2)從本質特征看,新經濟政策是堅定的無產階級政策,目的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其本質特征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治、經濟領導權的前提下:第一,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第二,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第三,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利用物質利益,調動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2、20世紀初蘇俄(蘇聯)四次經濟政策的調整
調整過程:
①1917年,蘇俄十月革命勝利之初,把私有銀行、鐵路、大企業收歸國有。壟斷對外貿易。
②1918—1921年,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③1921~1927年,實行新經濟政策。
④從1927年起,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政策。
(2)啟示:
①制定經濟政策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要從國情出發,保證農、輕、重工業平衡發展。
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維埃政權在1918~1921年國內戰爭期間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戰爭結束后,鑒于形勢的變化,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重新考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于1921年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兩種政策都是無產階級政權實施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措施,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性質,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對立。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應付戰爭,后來借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后者則是恢復發展生產,在此基礎上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2)在內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貨幣關系,按照共產主義原則分配產品;后者則是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以此發展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戰勝敵人,但在戰爭結束后引起了社會動亂;后者則促進經濟的恢復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進一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實施證明,前者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后者則是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為俄國人民指明了發展道路,其中的原則和經驗對各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兩種政策的交替說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肯定了商品貨幣關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找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二、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一)經濟大危機:(見前面)
(二)羅斯福新政:
1、背景:危機爆發后,當時美國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1933年,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國總統,他上臺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讓美國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
2、主要內容:(見前面)
3、意義:
(1)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廣大中下層民眾也得到了一定的好處。
(2)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的發展道路,其核心內容是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3)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三)凱恩斯主義:
1、主要內容:這一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應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
2、評價:
(1)積極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凱恩斯主義取代了過去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成為西方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力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局限性:但是這一經濟理論并不能夠消除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經濟逐漸陷入“滯脹”狀態:失業率與物價同時上漲,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并存。凱恩斯主義在經濟學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學派所取代。
三、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一)二戰后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暴露出了傳統資本主義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弊端。
(2)二戰后,發達國家吸取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慘痛教訓,普遍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接受凱恩斯主義,采取了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的政策。
2、方式:(1)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是國家干預的重要方式(2)國家干預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以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保證經濟運行的有序狀態,這些計劃是指導性的,側重對經濟發展的規劃和引導。(3)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重點有所不同。)
3、作用:
(1)進步性:用國家的力量調節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障了生產的社會性。
(2)局限性:但是,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經營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業經營的變革:
1、人民資本主義:
(1)背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股份公司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
(2)含義:股票不再為少數資本家所有,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企業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資本家已無法擁有企業全部的所有權。
(3)認識: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緩和社會矛盾和大量吸收資金的作用,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向,但是企業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
2、經營者革命:
(1)原因:企業生產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產過程的日益復雜,要求企業經營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專業技術知識。
(2)含義:企業所有者退出了經營第一線,對企業的控制力下降,而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
(3)影響: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同時經營管理人員增加,成為“新中間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較為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的出現:
1、社會福利資金的構成:社會福利的資金由個人交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三部分組成。英國、丹麥等國家社會福利較高。
2、特點:(1)戰后發達國家的社會福利與以往不同,已經從單純的救濟發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2)福利種類繁多,主要包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等;(3)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3、評價:
(1)實質:在福利制度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趨勢;
(2)積極影響:福利制度的出現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也擴大了社會消費;
(3)消極影響:發達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使一些國家的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下冊期末必備知識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