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2016-12-31 21:26:18 來源:精品學習網

   (1840年——中國近代史——1949年——中國現代史——1978年——中國當代史——今)

  一個觀點: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對特定階段經濟、政治的反映。

  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原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新中國的成立 ③改革開放

  ▲表現

  ①物質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訊工具 c、大眾傳媒——四大媒介

  ②社會習俗

  a、辛亥革命,改變封建陋習(如廢止纏足、剪辮易服、互稱同志、握手等)

  b、改革開放,出現新的生活時尚(環保、講究衛生、旅游等)

  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1. 服飾(衣)

  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征為中式與西式、傳統和現代服飾并存;具體表現在長袍馬褂(傳統)、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傳入,民國后流行)、中山裝(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設計,綜合中西服裝優點)、旗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征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建國初,與政治生活聯系,中山裝和列寧裝、連衣裙等蘇式服裝普遍,文革時期,軍裝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階段特征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現代服裝改革開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時尚、穿得個性過渡。

  總趨勢: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飲食結構(食):

  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19世紀四十年代起,西方飲食文化傳入。西餐館各通商口岸陸續傳入近代西餐傳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調味品、西式糖果、糕點、飲料進入百姓飯桌,受到國人歡迎。

  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改革開放前衣、食等憑票供應,改革開放后變化很大。產品豐富。政府的“菜籃子工程”深得民心。

  當今中國產品豐富主要因素:經濟體制改革后,我國生產力水平提高,糧食產量增加,工農業產品增加;實行開放政策,引進先進品種;科學技術發展;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高漲。

  3.住宅(住):

  ①傳統民居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

  ②鴉片戰爭后,西方建筑風格的房子在租界通商口岸出現,居室建筑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③新中國成立后,城市住房總體比較擁擠,物資較為匱乏。

  ④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住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利于民生。

  4.習俗風尚:

  近代以來,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婚姻制度、社交禮儀發生改變。民國成立后,開始剪辮易服、破令放足等;會面禮:點頭、鞠躬、握手取代傳統的跪拜作揖等。

  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婚姻風俗的變遷特征是刪繁就簡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禮。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由講究貴賤尊卑、繁瑣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簡潔。但在廣大農村,傳統的風俗習慣仍堅若磐石地沿襲下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閑方式多樣化,推行長假制度,打破陳規陋習,注重生活質量、注重環保等新風尚形成。

  5、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習俗變遷的特點

  (1)在鴉片戰爭后直至民國時期經歷了由盲目排外向學習西方、由過去的封建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國后由于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于封閉化、獨立化。

  (3)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觀念的轉變,與世界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了國際的潮流。

  6、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1)西方文明的沖擊,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國家資本的注入,把以工業文明、科學文化和生活方式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國;

  (2)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機器大工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

  (3)政治社會變革的推動;(如維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推動)

  (4)科技革命的影響;

  (5)思想觀念的變化。等

  7、總體概括:1840年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表現:衣——從長袍馬褂到西裝和五彩繽紛的休閑服裝;食——從傳統飲食到引進西餐,講求飲食的營養均衡和健康;住——從傳統平房到寬敞樓房;風俗——發跡陳規陋習,推廣文明習俗。

  原因:外因——鴉片戰爭以來由于西方國家侵略,西方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傳入中國;內因——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自身落后,主動向西方學習;中國共產黨以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作為工作重心。

  第15課 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交通: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動力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

  1.鐵路——工業化的縮影:

  曲折歷程:

    (1)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筑比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這是中國境內第一條鐵路,清政府拆毀;

  (2)1881年,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因擔心震壞“皇陵”風水,上演“馬拉火車”笑話;

  (3)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在中國強修鐵路,控制中國的重工業,劃分勢力范圍,鐵路修筑到哪里,列強勢力就擴張到哪里;

  (4)1905年洋務運動期間第一批幼童留學生出身的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開辦中國人自辦鐵路的新篇章;

  (5)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對中國的鐵路建設情有獨鐘,曾自任全國鐵路總長鼓勵修長鐵路,興辦實業,關注民生;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欧美性爱A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亚洲激情视频五月天 |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亚洲 | 亚洲无线码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