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知識點總結
1.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原因、表現及影響
【解析】生產力的發展是服飾變化的根本原因,觀念的變化是服飾變化的直接推動力。
(1)在古代,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聯,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隨著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先進紡織技術的傳入,沖擊了傳統家庭手工業;同時,社會結構隨之產生變動,舊的等級秩序受到沖擊,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著個性的解放,首先體現在穿著上擺脫舊的規定的束縛
近代以來服飾的變化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工業化、民主化的趨勢,是中國從中古社會邁向近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同時,對服飾的需求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刺激了生產力的大發展。
2.通商口岸與中國城市近代化的關系
鴉片戰爭后,列強逼迫中國政府在沿海沿江地區和西南、西北、東北邊境等地開辟了大約80多個通商口岸。通商口岸的出現和發展,一方面是列強在中國設置的侵略中心,另一方面也成為當時的中國人管窺近代文明的窗口,牽動了中國城市近代化的進程。工業化是城市近代化的基礎。靠對外貿易起步的通商口岸,隨著外貿的發展和資本的積累,逐漸成為近代工業相對集中的重要地區,同時也成為近代文化教育、傳播媒介、社會福利事業、市政建設、通訊郵政事業等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通商口岸經濟、文化和社會系統的形成,意味著中國城市近代化歷程的開始。
3.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解析】
(1)從政治上來看,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鴉片戰爭使國門大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主動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大變化。
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新興進步力量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歷史性巨變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呈現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
(2)從生產力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火車、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影、輪船、打字機以及現在高科技領域的許多成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幫助;石油的發現和汽車、火車、輪船的普及則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后制定了三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如第三個遠景規劃擬在生物工程、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幾個最主要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從思想啟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來看,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對人們思想觀念、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工業文明對我國全方位的沖擊造成的,實質上體現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結果,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知識點總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