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知識總結

2017-01-02 23:24:48 來源:精品學習網

   一、知識點撥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定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精神方面,是人類各種精神生活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這里強調以下幾點:

    第一,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這里的社會意識包括各種意識現象,不管它是正確的還是虛假的,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第二,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而發生變化。

    第三,先于社會存在變化而產生的社會意識并不等于先進的社會意識。

  3.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作出了不同回答。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歷史唯心主義顛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它在歷史觀中的表現是:認為歷史發展由人們的意志決定的,特別是由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或者認為歷史是由“天命”、“神”或“絕對精神”決定的。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類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也叫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這一原理要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這一原理要求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

  這里要注意社會意識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區別:上層建筑包括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機構。其中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社會意識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現象。社會意識形態的范圍比社會意識要小,它專指那些與特定生產關系有關的社會意識現象。風俗習慣、科學等社會意識現象不屬于社會意識形態。

  4.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基本矛盾。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質根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生產方式發展和變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在內的整個社會形態發展和變革的根本原因。同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也有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知識總結”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视频男人的天堂 | 亚洲色资源在线精品 | 亚洲高清性爱在线视频 |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原创 | 中文字幕亚洲小综合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