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復習知識點

2017-01-03 23:23:10 來源:精品學習網

    1.近代化與民族獨立

  辨析:近代化與民族獨立是近代中國的兩大任務。

  民族獨立是近代化的前提,近代化是中國人民追求的最終目標,沒有民族獨立就沒有近代化,沒有近代化,民族獨立也沒有保障。

  近代化,不單指經濟上的工業化,還包括與工業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指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上的工業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相近概念有“中國近代工業”,其中的“近代”不是指其產生和發展于近代歷史時期,而是指其使用機器生產而非手工勞動。

  中國近代化的起步是洋務運動。

  易混點:東西方近代化的差異。

  從領導力量看,西方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進程中一直扮演主角;而中國開始是由地主階級領導(洋務派)。

  從資金來源看,西方源于資本原始積累,資金雄厚;而中國是部分商人、官僚、地主的投資,缺乏原始積累過程,所以資金嚴重不足。

  從進程看,西方是先輕工業后重工業,發展較為順利;而中國則是先重工業,后輕工業,工業結構極不合理,發展曲折緩慢。

  2.自然經濟解體

  辨析:自然經濟也稱小農經濟,表現為農耕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生存條件,具有封閉性、保守性和滯緩性,缺少活力。

  鴉片戰爭前,中國封建社會雖已產生資本主義萌芽,但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后,封建自然經濟開始逐漸解體(注意:只是開始解體,自然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不要認為是完全解體)。

  主要表現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破壞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

  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行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自然經濟最終消亡。

  3.中國近代資本主義

  易錯點: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相關概念內涵及外延的理解。

  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不是由封建社會末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而來的,而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

  19世紀末,清朝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使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注意:清王朝放寬限制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

  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變法運動,也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

  1912~1919年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因素之一,但不要誤認為所有帝國主義都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事實上美國、日本是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不僅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社會條件和經濟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曲折,但應看到,在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特別是1935年開展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使民族工業發展較快,對抵制列強的經濟侵略以及抗戰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易混點:相關、相近概念之間的關系及差別。

  第一,民族資本主義與無產階級: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但中國工人階級卻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外商企業里就產生了。

  第二,外國侵略與民族資本主義:外國侵略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時,也沖擊了中國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條件(主觀上并不是幫助中國發展民族工業)。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與政治運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代表歷史潮流和趨勢的新經濟因素,是近代中國一切進步政治運動產生的根本因素,也是推動中國早期近代化進程的根本因素,而這些政治運動遭到失敗或挫折的根本原因也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第四,國家資本主義: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下,與社會主義經濟相聯系并接受其領導,同時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主要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人民、國家的需要而存在,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必經之路。

  4.洋務企業與民族企業

  辨析:洋務企業是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創辦的,主要有:

  在“自強”旗號下創辦的軍事工業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和天津機器制造局(崇厚)。

  在“求富”旗號下創辦的民用工業企業:輪船招商局(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和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

  民族企業是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20世紀初主要有:張謇的南通大生紗廠、榮宗敬兄弟在上海創辦的福新面粉公司、周學熙創辦的灤州礦務公司等。洋務企業對民族企業的發展有刺激和誘導作用,它們都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此外上海的耶松船廠由英商創辦,漢口的順豐磚茶廠由俄商創辦。

  5.民族資本、外國資本、官僚資本

  相同點:都使用大機器生產,重視科學技術,采取較先進的管理方法,勞動生產率也較高。

  民族資本: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進步性、革命性的經濟成分,瓦解著封建自然經濟,對外國資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為中國的社會變革(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外國資本:是外國資產階級或壟斷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鴉片戰爭后它憑借不平等條約的保護,在中國迅速發展,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是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源之一。其特點是自由開放,具有侵略性。一方面瓦解著自然經濟,另一方面壓制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官僚資本:產生較晚,是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它憑借國家政權的力量,對內與封建勢力相勾結,對外依附于帝國主義,它是蔣介石獨裁統治的基礎,控制國家經濟命脈,排斥和壓迫民族資本,破壞、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消亡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沒收官僚資本”。

  6.各個時期的土地政策

  易混點:各個時期土地政策的內容。

  國共對峙時期: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保護中小工商業者,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戰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解放區):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保護富農經濟的政策。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

  注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但并不適用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是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

  各個時期實行不同土地政策的根本依據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7.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第一次,1950年土地改革,核心內容是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被徹底廢除,為新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第二次,1953年的農業合作化,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

  第三次,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第四次是改革開放后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堅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

  易混點:建國后工業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轉變。

  第一次:建國初到1956年后,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體制,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次: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第三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復習知識點”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婷婷中文激情 |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一区二区 | 乱码乱a∨中文字幕 | 制服丝袜中文丝袜点击进入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