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學期地理知識梳理
一 西歐海洋性氣候顯著的原因
大部分位于北緯35度至60度之間,位于北溫帶的西風帶內,西南瀕臨大西洋,帶來豐富的水汽;大陸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海洋深入大陸,沿岸又有北大西暖流經過,且山脈和平原多呈東西方向延伸,西風易把暖濕空氣送進大陸內部。
二 冰川對西部歐洲的影響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的強烈刨蝕作用,造成尖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后,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
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岳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和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高山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三 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海岸山脈緊逼著太平洋沿岸,迎風坡地形雨豐沛。但是,海岸山脈阻擋了太平洋上的暖濕西風向東深入,限制了山脈以西的溫帶海岸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向東延伸,使上述二種氣候呈南北向帶狀分布于沿海地區。山間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因此,氣候干旱,呈現出荒漠的景象。
2 東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風,常造成大雪;東南坡面對大西洋水汽產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東部高低緩,連續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風可影響到東海岸,夏季從大西洋平的暖濕氣流亦可越過高地,進入內陸。
3 中部平原地區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這是因為中部平原地勢低平,無東西走向山脈,南北開敞,致使南北氣流暢通無阻。冬季極地冷氣團可長驅南下,驟然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熱帶暖氣團可自由北上,天氣悶熱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氣團爭逐交鋒、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據烈、大陸性較強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四 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的成因
亞馬孫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壓和信風的控制,空氣對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為高原、山地,東面向大西洋敞開,沿海又有暖流經過,從東北、東南方向海上來的濕熱氣流匯集內陸,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終年降水豐沛。因此,亞馬孫平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五 拉丁美洲的氣候受地形影響顯著
分析這個問題應圍繞兩個要點:
(1)氣溫與海拔的關系,隨海拔增高,氣溫降低。
(2)山脈兩側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本區大陸西部的安第絲山脈,成為氣流東西方向運行的屏障,對來自太平洋水汽的影響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安第斯山的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干燥少雨。安第斯山東側地勢較低的平原地區,大西洋暖濕氣流能夠隨信風深入大陸內部,直達安第斯山麓,使這一地區降水豐沛。安第斯山的海拔較高,高山地區的氣候和植被有明顯的垂直變化。
六 美國的工業分布
學習時可根據美國礦產的分布,以及歷史發展狀況來分析。美國東北部地區開發最早,煤鐵資源豐富,有優良的海港和發達的河運、廣闊的平原,使這一地區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區。但是,隨著當前世界工業布局的趨勢,美國注重新資源的開發,在南部地區建設了許多工業中心,這主要是由于墨西哥沿岸石油的開發。同時東北部地區工業過分集中,帶來許多環境問題,美國工業也逐步遷移到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美國工業逐步向"陽光地帶"遷移。
七 熱帶雨林的危機
亞馬孫河流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雨林,這里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無論森林儲量、植物種類和鳥類、淡水魚等都非常豐富,是人類珍貴的寶庫。從這一論點出發,進一步明確熱帶雨林的破壞,將會導致全球升溫,沿海低地面臨受海水侵吞的危險,這是全世界人們所關注的問題。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下學期地理知識梳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