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用新課標的理念解歷史材料解析題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是高考歷史的三大題型之一,具有“靈活性高和區分度強”等特點。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濃而深受人們歡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將課本知識和課外知識相結合。一般由材料出處(多為文字材料)、題目(多為圖片材料)、提示語(多為表格、圖表材料)組成。這種試題能夠有效地考查考生駕馭史料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歸納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較高層次的歷史學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題上的功夫能反映該考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相關知識面。最能體現和落實新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材料解析題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為文字型材料題、圖片型材料題、圖表型材料題、文字加圖片圖表等混合型材料題四類。從近三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來看,這種試題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趁勢?墒强忌鷤冊谶@類試題上的分率低。
因此,加強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特別是要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這種題型的解答,解答材料解析題實際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閱讀。在閱讀材料之前應先看設問,這樣做可以明白該題提問的角度、內容和解答要求。這樣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對題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閱讀,減少盲目性,加強針對性,提高解題效率。閱讀材料,除了閱讀正文,對于說明性文字(材料出處、題目、提示語)也要認真閱讀,因為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考生可從中受到啟發,收到"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效果。其中的“出處”,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須重視。有時命題會把材料出處放在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如果不屬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稱都很生疏,閱讀時即可舍去不理,對解題毫無影響。閱讀過程,要運用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來閱讀歷史材料。
中國古代史的材料多為文言文,必須像語文課分析古文一樣,對每句話每個字詞都要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并挖掘其引申義,萬不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為外來的翻譯文,有的句子很長,很難讀懂。此時,可按語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來處理:先找主、謂、賓語,再找定、補、狀語。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之間的關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下面各舉例說明。
1、文字型材料題的閱讀例如:斯大林在論述蘇聯的工業化時說:“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是從輕工業開始,由于輕工業同重工業比較起來,需要的投資少,資本周轉快,獲得利潤也比較容易,所以在那里,輕工業成為工業化的頭一個對象,只有經過一個長時期,輕工業積累了利潤并把這些利潤集中于銀行,這才輪到重工業,積累才開始逐漸轉到重工業中去,造成重工業發展的條件。但這是一個需要數十年之久的長期過程,共產黨當然不能走這條路。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家,所以必須趕快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斯大林選集》斯大林的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什么??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分析,發現斯大林的第一句話也作了暗示: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是從輕工業開始。往下是講述其原因,最后才指出由于戰爭的需要,蘇聯的工業化建設要從重工業開始。這就是這段話的核心意思。如果學生不能把握馬斯大林這段話的核心意思,那就不可能再解答后面相關的設問了。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歷史:用新課標的理念解歷史材料解析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