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生物期末必備知識點:第四章
生命科學是系統地闡述與生命特性有關的重大課題的科學,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三生物期中必備知識點,希望可以解決您所遇到的相關問題。
一、種群的特征
1、種群是指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總和
2、種群的特征:(1)種群密度: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或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3)遷入率和遷出率: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的個體 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4)年齡組成: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年齡組 成是預測種群密度未來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5)性別比例: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
3、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志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二、種群數量的變化(包括增長、波動、下降、穩定等)
1、種群數量增長的變化曲線:
① “ J”型增長曲線 增長率保持不變
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λ)增長,若該種群起始數量為N0,則t年后種群數量為Nt=N0λt
、“ S”型增長曲線 增長率先增大后減小,K/2值時增長率最大,增長速度最快;K值時增長率為零。
條件: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2、K值(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最大數量.
3、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會急劇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有重要意義。
三、群落的結構
1、群落的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不同群落豐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
3、群落中種間關系: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
注:大魚吃小魚不屬于捕食,而是種內斗爭。
4、群落的空間結構:
a、定義: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
b、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意義: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所以動物也有分層現象;植物分層與光照強度有關 ,動物與食物和棲息地有關
水平結構:是指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布。
1、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此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在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2、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記名計算法;二是目測估計法。
四、群落演替
1、群落的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
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頂級群落)(缺水的環境只能到草本植物階段)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4)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墾殖活動(如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為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
最后,希望育路小編整理的高二必修三生物期中必備知識點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必修三生物期末必備知識點:第四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