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語法知識3

2017-01-09 20:57:19 來源:精品學習網

   二、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母、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聞 也 (未聞之)

  ③我無 爾詐 ,爾無我虞。 (無詐爾…)

  ④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問代詞作賓語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漢語中相當嚴格的。據統計,《左傳》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于動詞前面的,并不那么嚴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況。例如:

  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 。

  漢代以后,這種賓語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 為之 。

  雖然漢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們可以認為前置是沿襲先秦語法規則,是文人仿古的結果。

  (三)賓語后有結構助詞“是”、“之”等

  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并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 虞虢之謂 也。

  ③ 將 虢是滅 ,何愛于虞?

  ④ 我周之東遷, 晉鄭依 焉。

  ⑤ 王貪而無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無乃 爾是過 與?(責備你)

  其各例意思分別是:宋有何罪、說的是虞虢、將滅虢、依晉鄭、感蔡、過爾。

  為了強調行為的單一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這種格式。這種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

  1惟余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

  2惟陳言之務去。 (只要是陳舊的語言就務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譯要體現出“只要…就”的意思來,如只要是命令就聽從,只要有利就圖,只要是人才就舉薦。

  古漢語中,還有些沒有形式標志的賓語前置,但并不多見。

  (2)定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沒,而為了使語言更流暢,于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后邊。今譯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語前面,其格式有三類

  〈1〉數量性定語后置

  ① 命子封帥 車--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飾性的定語后置

  ①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分別譯為:“長長的劍”(陸離,形容劍之長),“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廟堂,遠遠的江湖。

  〈3〉“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① 太子賓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馴養一蟲。

  譯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的石頭:“好事的少年”。都因為有“者”字標志而將定語后置 。

  (3) 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結構的賓語通常是在介詞后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放在介詞之前,主要以下兩種:

  〈1〉疑問句中,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許子 奚為 不自織? (為什么?)

  ②何以 戰? (憑什么?)

  ③客 胡為 若此 (為什么?)

  ④曷為 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為何?)

  ⑤ 學 惡乎始 ? 惡乎終 ? (從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調介詞的賓語,雖無形式標志,但也可以將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 楚國 方城以 為城, 漢水以 為池。

  ② 楚戰士無不 一以當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張良 西向待。

  在現代漢語中,還有“ 夜以 繼日”這類成語是古漢語的遺夠

  (4) 介賓語短語的位置

  介賓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這是古今漢語相同的。但是,古漢語中表示方式、時間、處所、原因、比較、被動等的介賓斷語務作補語。“以、賓”式短語作狀語。補語參串,而這些補語的短語,今譯時一般要作狀語翻譯。若仍作補語直譯,便感到生際別扭,如:

  ① 何不 試之以足 ?(用腳試試)

  ②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從……比……)

  ④ 兵數 破于齊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對象,③介處所,主動者,⑤介時間,今譯時,都應譯作狀語。

  (5) 謂語前置

  主倒置,是為了突出謂語的意義加重謂語的語氣或感情色彩,或是為了合乎講對仗,押音韻,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為君也!

  ⑤ 灼灼其華

  ⑥ 竹喧歸浣女,動下漁舟

  以上之例分別體現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

  A.疑問句 B.感嘆句 C.舊詩詞押韻

  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

  精誠所至 金石為

  高考文言文常見固定結構15例

  一、“以為”、“以……為”

  文言中的“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詞,和現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 相當。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

  然而,在更多的場合,“以為”卻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

  第一,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

  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老虎看見驢子,是個龐大的家伙,把它當作神怪。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把長安君當作人質,才肯出兵。

  4.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把銅板當作鏡子,可使衣冠端莊。

  5.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到了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啊。第二,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

  6.(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滿座的賓客)認為它(口技)奇妙極了。(按:“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詞,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生的原因。由于介詞“以”具有表原因、憑借等功能,因此,“所以”這個凝固結構大致有兩種情形。

  其一,“以”字當“因為”講,“所以”相當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前出師表》)——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衰敗滅亡的原因。

  2.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強暴的秦國不敢出兵侵犯趙國的緣故,僅僅是因為有我們兩個在呀。

  3.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這就是世上不能流傳(石鐘山命名)的緣故。

  其二,“以”字當“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輸》)——我知道怎樣抵御你的辦法了,我不說。

  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民也。(《呂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據,是老百姓。

  7.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教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漢語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而這兩個詞經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構。“如何(若何)”、“奈何”,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怎么對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詩經•豳風•伐柯》)

  ——砍個斧柄怎么辦?沒有斧子砍不成。娶個妻子怎么辦?沒有媒人辦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說:“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給我城,怎么辦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劉邦說:“現在已經出來,沒有告辭,那么辦呢?”

  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用“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來對譯。

  4.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5.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回頭(看大家)說:“巫婆、三老不來回話,對這事怎么辦呢?”

  6.若先生與百姓何?(《國語•周語》)——對先生與百姓怎么樣?

  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作“怎么樣”。

  7.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樊噲問道:“現在的情況怎么樣?”

  8.“……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那怎么樣?”

  9.此為何若人?(《墨子•公輸》)——此人是怎么樣的人呢?

  四、“何以……為”

  文言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何以……為”用現代漢語可譯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如:

  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匈奴還沒有消滅掉,要家做什么呢?

  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何以……為”形式的變化,主要有這樣幾種:

  (1)壓縮為“何以為”結構,意義不變。如:

  2.坐臥念之,何以為心?(《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對自己的舉止行為起居要自問,怎么對得起良心?

  (2)有時省去了“以”字,形成“何……為”式,這時,意義發生些變化,“何……為”可譯作“為什么……”或譯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項羽本紀》)——現在人家正處在宰割者的地位,我們處在被宰割的地位,還告辭做什么?

  4.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項王笑著說:“老天要滅我,我還渡江做什么呢?”

  5.(子魚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子魚論戰》)——(子魚說)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說的辦,那就向敵人屈膝投降好啦,還打仗干什么呢?

  “何以……為”中的“何”字,有時換作“奚”、“惡”;“以”字有時換為“用”字,這樣便形成“奚以……為”、“何用……為”等形式,意義不變。如: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向南飛呢?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語法知識3”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看 |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 |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女性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 在线观看乱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