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練習題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政治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近年來,我國已經建立了立法征集意見制度。不少法律都是通過廣泛征集民眾意見然后進行制定和修改的。我國立法必須“尊重民意”的根本原因是( )
A.公民是國家的主人
B.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真實的政治權利
C.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
D.我國立法機關是由人民選出的
2.(2014·吉林模擬)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和諧社會要靠全社會共同建設。我們要緊緊依靠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從國體上看,“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表明( )
A.我國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B.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C.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D.我國已經建成了和諧社會
3.(2014·山東考前沖刺)我國于1991年發表第一份《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2004年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2012年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我國人權發展的事實充分證明( )
① 人民民主的主體和權利不斷擴大 ② 人民民主的真實性日益充分實現 ③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逐步發展完善 ④ 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完全統一的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4.(2014·日照一模)在社會公眾的強烈呼吁下,國務院下屬98個部門中的絕大部分已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 (公車購置費、公務招待費、出國經費)及財政撥款情況,我國的預算公開終于邁出了“從無到有”的一步。公眾關注包括“三公”經費在內的財政預算公開體現的公民權利是( )
①了解公共事務的知情權 ②對國家機關的監督權 ③直接管理國家事務 ④分享公共服務的平等權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5.在對外交往中,每一個中國人的言行舉止不僅表達了我們的公民素質,也展示著我們的國家形象。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可能是一個“外交官”。為了做好“外交官”,
我們應該( )
①樹立國家觀念,自覺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 ②增強公民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 ③主動參政議政 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優越感
A.①②
C.①④ B.①③ D.②④
6.觀察《政務微博》,正確的說法是(
)
①體現了公民的監督權 ②增加了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③創新了政府社會管理的方式 ④形成了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A.①③
C.①② B.②③ D.③④
7.我國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礎和標志是( )
A.享有生存權和發展權
B.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C.行使參與權和決策權
D.享有勞動權和受教育權
8.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于2013年10月在山東舉辦。假如你是藝術節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應當( )
①遵守憲法和法律 ②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 ③維護社會穩定 ④依法行使民主決策權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9.閱讀下邊漫畫,這啟示我們(
)
①公民在行使權利的時候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②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結合,行使權利不忘履行義務
③要提高政治素養,自覺遵守法律法規
④要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理性表達政治訴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近些年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重視保障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政府工作力度之大、財政投入資金之多前所未有。這體現了( )
①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②人民民主的廣泛性 ③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和保障人權 ④公民當家作主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③
11.我國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是( )
A.參加社會公共管理活動
B.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C.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
D.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12.“我是國家的主人,政治與我息息相關。”這已成為當代中學生的共識。參與政治生活、行使公民權利成為中學生的普遍行動。下列中學生的活動屬于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是
( )
①組織時事政治學習討論會 ②在網上進行人肉搜索
③利用微博評議政府工作 ④參加學生會組織的文學社、動漫社活動
A.①②
C.①③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3.(20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草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這一草案規定,農民工代表人數要比上屆有較大幅度增加,黨政領導干部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屆有所降低,這是自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以來,第一次明確降低黨政干部代表比例,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的進步,甚至稱之為“偉大”也不過分的進步。這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自我完善。
請運用有關《政治生活》知識,說明農民工代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種做法的依據和意義。
B.③④ D.②④
14.(20分)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止2013年6月,我國已經有5.91億網民,位居世界第一。從“表哥”到“房姐”,從“釣魚執法”到“天價煙”局長,可以看出,互聯網已成為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和民意表達的新平臺和新渠道。然而,并非每個公民的民意表達都是趨于理性和真實的建設性言論。某些網絡民意表達,顯得盲從、沖動和極端化,甚至擴散“不信任政治”的言論,以至于誤導了社會大眾。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政治:《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練習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