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文理兼容 學校調整課程迎接變化(2)
不必憂慮網傳難題
隨著文理兼容討論的持續走熱,近日一則號稱“神題”的選擇題也被曝出網絡。題干部分為“某學生根據西方代議制的理解而制作的圖示”,圖示中包含電阻、歷史、政治等相關信息,需要選擇出最恰當的標題。不論是擅長分析電路的理科生,還是了解歷史和政治的文科生紛紛表示“看不懂”。
“祝不需要選擇文理科的學弟學妹們好運”,這幾乎成為了諸多經歷過文理分科學生們的一致唏噓。隨即引發的討論是,文理兼容的考試題真的有這么難?
但事實上,多位老師和評論員表示,就該題目而言,文科生和理科生都可以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和電路知識進行解讀,但毋庸置疑的是帶有明顯文理混淆標識的題目有很多誤導性,高考中出現的可能性并不大。
眾所周知的是,文理不分科的最大初衷是改善應試考分制度,實現強化素質教育。因此,在過渡期內,確實考試相關試題也有了變化,如英語強調全面測試語言能力;數學注重知識應用考查;語文作文不僅僅考作文水平,而是更多地扎根于當前的社會背景,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選課方向兼顧職業生涯
對于“3+3”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北京工業大學招生辦副主任蘭勁華分析認為,此舉將對學生報考專業產生重大的影響。她認為,“3+3”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實際上是引導高中學生在學習共同知識的基礎上,再有側重地投入更多時間發展自己的學科興趣和特長,并引導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將學業興趣與未來在大學想學的專業有機結合,“有助于促進學生提前了解大學專業,并結合自己所長規劃選擇未來的報考方向,改變當下高考生在專業選擇上的盲目和跟風。”
蘭勁華認為,“3+3”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對于大學招生也有重大的影響,將在更大范圍內幫助高校解決長期以來難以為不同學科、專業有針對性地招收具有學科特長學生的現實問題。
事實上,采取“3+3”高考模式也會讓更多學生在高中期間打下更為扎實的知識基礎。比如,一些學生生物、地理成績較差,同時,英語、物理只達及格線,而語文、化學成績比較好,這樣一來不管是選文科還是選理科,都沒有絕對優勢,實行“3+3”高考模式后,此類難題也可迎刃而解,未來在選擇大學專業上也有了明確的衡量目標,不會再像往年報志愿時很多家長和考生那樣盲目跟風。(文/楊潔)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北京高考文理兼容 學校調整課程迎接變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