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課后習題答案1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政治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3分,共60分)
1.一天,三個乞丐躺在街角,談起各自的理想。乞丐甲說:“我的理想是每天能填飽肚子,用別人施舍的衣物抵御冬天的寒風。”乞丐乙說:“我的理想是像有錢人那樣,配一個最新款手機,隨時和乞丐兄弟們保持聯系。”乞丐丙說:“我的理想是存錢買豪華別墅,然后就可從容地坐在自己別墅前的空地上討錢了。”這說明( )
①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其選擇的人生道路也不同
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③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④人們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與其所處的社會地位、從事的職業密切相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材料沒有涉及不同價值觀和不同的人生選擇,①排除;材料沒有體現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③排除。
答案:D
2.2013年5月30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同新任縣委宣傳部長培訓班學員座談時強調,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和載體,大力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使之成為人們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樣強調是因為( )
A.正確意識能夠促進社會發展
B.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C.社會意識總是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的
D.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解析:本題考查先進社會意識的作用。A不屬于歷史唯物主義范疇,C說法錯誤,D與題意不符合。B正確且符合題意。
答案:B
3.列寧曾說,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與之作斗爭的奴隸,是革命家。沒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過著默默無言、渾渾噩噩的奴隸生活的奴隸,是十足的奴隸。津津樂道地贊賞美妙的奴隸生活并對主人感激不盡的奴隸是奴才,是無恥之徒。這三種人的思想意識有巨大差異,說明了( )
A.社會意識并不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不同的價值判斷源自不同的階級立場
D.價值選擇總是因人而異的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這三種人的思想意識有巨大差異,這是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表現,故選B;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A錯誤;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價值判斷也就不同,但即使處于相同的階級立場,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C排除;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會因人而異,D錯在“總是”上。
答案:B
4.河北青縣農村,通過創新5種土地流轉模式(土地合作經營模式、專業大戶承租經營模式、同類農產品生產集聚模式、中介或其他經濟組織整體招租模式、委托發包方統一進行土地流轉模式),在3年內已累計流轉土地9.49萬畝,不僅振興了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而且讓全縣農民品嘗到了更多豐收的果實。這說明( )
①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④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得到解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改革的作用、生產關系的反作用等知識。通過創新5種土地流轉模式,振興了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體現了①③;②不符合題意;④與事實不符。
答案:C
5.為了依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的創造活力,2013年7月,國務院對有關行政法規進行了清理。經過清理,廢止了《煤炭生產許可證管理辦法》,并對25件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上述做法( )
①有利于使上層建筑更好地適應經濟基礎狀況 ②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完善 ③有利于使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 ④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等知識。材料沒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③排除;④錯在“直接”上。材料中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對上層建筑進行調整,使之更好地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完善,①②符合題意。
答案:A
6.甲和乙合開了一家蛋糕店。開始時,兩個人分別做蛋糕,甲一天做20個,乙一天做25個。后來兩人分工,一個制作坯子,一個加工成型,一天可以做60個蛋糕。這個小事例表明( )
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B.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C.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D.辦事情應當從實際出發
解析:本題考查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關系。兩個人分工合作制作蛋糕這種生產關系適合了生產力發展狀況,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故選C。
答案:C
7.2013年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在湖北調研時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項戰略部署。一定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和工作部署。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在于( )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力適應生產關系的發展 ②通過改革能夠促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③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④改革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改革的有關知識。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①錯誤;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④錯誤。②③說的是改革的作用,符合題意。
答案:B
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務的完成,更不是終結,而是我國立法工作的新起點。站在這個新起點上,抓緊修改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上述材料蘊涵的哲理有( )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②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③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④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抓住材料的主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不是一個終點,體現了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也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②③當選。法律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說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①當選。
答案:A
9.社會是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界為環境,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有機體,這些要素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相互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相互作用( )
①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 ②只在階級社會中才存在 ③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④有力地駁斥了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故選①。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也有力地證明了認為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唯心史觀是錯誤的,故選③④。②錯誤,不選。
答案:D
10.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發展成為第一要務,和諧穩定成為重要目標。由此可見,發展成為第一要務( )
①是由階級矛盾的變化決定的 ②是由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的 ③是我國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④是解決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發展成為第一要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選②④。因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和階級關系的根本變化,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不復存在,這是我國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①③錯誤。
答案:D
11.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下列圖示不正確的是( )
A.生產力決定反作用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反作用上層建筑
B.社會歷史發展――→依靠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依靠 實踐
C.社會實踐――→推動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 社會歷史發展
D.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解決方式反作用階級斗爭????解決方式反作用改革
解析:因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通過改革來實現的,D錯誤。應選。
答案:D
12.李大釗曾經說過,中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作指導,通過革命實現經濟結構的改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階級是人類社會一種永恒的現象
B.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C.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D.階級分析法是矛盾觀點在階級社會中的運用
解析:“通過革命實現經濟結構的改造”,反映了在階級社會里,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才能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故選B。AC本身錯誤,不選。D與題意不符,不選。
答案:B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課后習題答案1”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