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編題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1.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節納入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一做法充分體現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追根溯源,下列選項中與這種做法有密切關系的是
A.郡縣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度
2.“族譜連兩岸,鄉情續五緣”,“客家祖地”上杭縣以客家族譜為載體,深入挖掘內涵,開展族譜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地區客家人前來尋根謁祖,進行族譜對接,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下列對客家人重視族譜文化研究原因分析錯誤的是
A. 古代宗法制的影響 B. 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
C.古代分封制的遺風 D.弘揚傳統美德的需要
3.“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稱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禮記·大傳》)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4.清朝咸豐皇帝繼位后,封弟弟奕訢為恭親王。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將帝位傳給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而不傳給身體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這種做法
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則 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的結果 D.為了調和清廷內部斗爭
5.《史記·楚世家》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八年,伐陸軍戎(在洛陽西南),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這反映了當時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國爭霸
C.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D.列國內亂,諸侯兼并
6.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宮涅繼位,寵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 幽王為烽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無道
B.分封制下,各諸侯王對周王承擔軍事義務
C.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強大
D.分封制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國必須服從周王室的政令
7.西周時期,對墓葬用品的規定嚴格,如:規定為“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問題是
A.西周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B.西周的青銅器數量比較少
C.西周的冶銅業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
8.“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況 B.天子與諸侯都是宗族、姻親關系
C.諸侯有保護天子的義務 D.當時常有諸侯“不朝”的現象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皇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
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
──《史記·周本紀》
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
而為后。后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后,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當時各國記載的歷史皆稱史記)曰:“周亡矣。”
材料三:“夏商周斷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設定,由21位不同學科的專家組成的專家
組工作,成為中國“九五”期間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對象主要有哪幾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析,為什么“周太史”發出“周亡矣”的感嘆?
(3) 史料一般分為原始史料與二手史料兩大類。從研究西周歷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屬于哪一類?材料三中“夏商周斷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點?
10.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
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的家譜至少仍有三萬多種,其內容之豐,價值之高,很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與認識。“隱惡揚善”是修纂家譜的一條基本原則。
材料二:在現代的僑鄉家譜中,都普遍記錄了不同時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時間與原
因……同故鄉故國的聯系與貢獻等內容。有些還辟有專章、專傳介紹,這就為他們的后裔尋根問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據,也就更增加了他們對故國故鄉的依戀之情。有人對福建省的家譜資料進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臺灣的最早記載是兩宋之交的蘇姓。……從有關家譜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數、成分、原因,他們的婚姻狀況、分布特點及與大陸的關系等。
材料三: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兩性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了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為此他提出廣收家譜并對家譜進行研究。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民間重視修訂“家譜”的主要原因。簡述家譜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現實,分析家譜在當今的作用。
(3)依據上述材料,說說如何辯證地看待家譜的學術價值。
【提示與答案】
1.B 2.C
3.B 材料中“宗”字共出現4次,由此很容易判斷是宗法制。
4.A
5.C 雖然春秋時期大國已開始爭霸,但材料中看不出爭霸、兼并的跡象,故B、D不能選;春秋時期周王室確實已經衰微,但還沒有到王命完全不能行的地步,一些稱霸的諸侯王也還要打出尊王攘夷等旗號,故A也不能選;剩下的正確答案當然只有C,而從材料“楚王問鼎小大輕重”的表述中也可以判斷出“分封制受到破壞”。
6.C 本題系逆向選擇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出A、B、D三項,都有所體現。
7.A 分封除了土地、人口等外,還封給不同的爵位,而爵位是有等級的。等級不同生前死后有關的待遇與限制就不同。
8.B 西周時期天子與諸侯的關系不都是宗族、姻親關系,因為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的除了宗族外,還有功臣、先代的貴族;而且從材料中也看不出來天子與諸侯的關系都是宗族、姻親關系。
9.(1)先代貴族、功臣、王族。(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互為表里。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結合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的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周幽王的行為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進而影響宗法制和分封制,動搖了西周的統治。因此發出如此感嘆。(3)二手資料;特點:多學科結合,利用現代科技研究,政府主導。
10.(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傳統影響,中國人重視血緣和家族觀念;小農生產方式的影響;彰顯家族聲譽,弘揚傳統美德。作用:凝聚親族;弘揚正統觀念;規范人際社會關系;鞏固統治。(2)作用: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團結廣大海外僑胞;有利于實現和鞏固國家完全統一。(3)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可以拓展史料來源;家譜隱惡揚善的筆法和孤證會影響其史料價值。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歷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編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