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2017-01-14 21:06:58 來源:精品學習網

   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 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 權日益加強。

    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

    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 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 峰。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并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后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后,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后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老師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占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 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于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并行

  隋唐 承前啟后,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于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 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于全人 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御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 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后,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 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從 而埋下日后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

    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

    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

    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

    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于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筑、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香蕉精品偷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一级视频电影 |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 久久午夜福利视频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