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一)
地理課本中每章節的知識點都是考試中可能出現的考點,復習要全面。下面是育路小編為您帶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一)
1、我國西北地區的范圍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2、西北地區東西水分和景觀變化
水分自東向西遞減,景觀自東向西依次為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 ①過度樵采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4、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緣, 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 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于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5、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圍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氣候干旱,風化和風蝕作用強烈。人為原因是: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綠洲退化嚴重,對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長迅速
B.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
C.為爭取區域內糧食自給,大力開荒種糧 D.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出現次生鹽漬化 E.水資源污染嚴重(錯)
(2)合理利用該處土地資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載畜量,防止過度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為防治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我國正在上述地區進行巨大的生態工程建設為:營造“三北”防護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特色。
(4)西北地區自東向西由溫帶草原逐步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體現了陸地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東向西減少而形成。
(5)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風力作用 。
(6)導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或人為因素)主要有: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
(7)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原因是:
農牧過渡地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穩定,人類利用也最不穩定,土地很容易產生荒漠化。
(8)雖然經過治理,個別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從總體上看,特別是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積及原因比較:
新疆面積較大,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內陸,氣候干旱,地表徑流少。山西面積較小,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土質疏松,地表植被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試從氣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國荒漠化分布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干旱,日照強,溫差大,風力大;
②高原面積大,高山環繞盆地,沙漠、戈壁廣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內流河為主;
④草原和荒漠為主要自然景觀。
(11)西北地區城市分布有什么特點:呈環狀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綠洲上;
主要區位因素是:水源
關于沙塵暴
(1)呈片狀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
(2)沙塵暴分布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環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沙漠戈壁廣布; 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少(大部分地區少于200毫米)氣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大。
②人文地理環境:人口稀少,少數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業為主,經濟比較落后 。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