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抗日戰爭復習要點2
1937年9月,抗戰以來首次大捷,由八路軍取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臺兒莊戰役——抗戰時最重大的勝利
1938年春,日軍進攻徐州。國民黨將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血戰近20天,取得了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最重大的勝利。
三.敵后戰場:(共產黨領導的抗戰)
1.百團大戰——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目的:粉碎日軍的“囚籠”。
主要目標: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點。
經過: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
意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它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精神,大長了抗日軍民的志氣,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四.敵后戰場戰略總后方——延安
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根據地,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戰略的總后方。
五.中共七大
目的: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決抗戰勝利后中國的發展前途問題。
時間:1945年; 地點:延安
內容:
①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②大會通過了新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③大會還選舉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歷史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六.抗日戰爭的勝利
主要原因:中國軍民的長期抗戰,沉重打擊了日軍。
時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割臺灣給日本的。1945年10月25日,中國受降代表在臺北主持受降儀式,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臺灣50年殖民統治的結束,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意義):
(1)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2)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3)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了日軍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空軍,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太平洋戰場美英的壓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戰爭的正義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行了全民族的共同抗戰(根本原因);國共愛國官兵的浴血奮戰;海外華僑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援助。等
★★. 中國抗戰的特點:以弱用強;是太平洋戰爭中的主戰場;始終并存兩條抗戰路線和兩個戰場;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抗日戰爭復習要點2”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