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概念匯總(高中高二)政治
【摘要】學習不是苦差事,做好學習中的每一件事,你就會發現“學習,是一塊糖,你能嚼出它的甜味來. 育路小編編輯了高二政治必修三概念匯總,供大家閱讀參考!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樣產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者為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
②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表現)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3.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的關系?
①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4.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對象: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特點:①文化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②文化對人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5.優秀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體現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優秀文化能豐富精神世界
②優秀文化能增強精神力量
③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②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
如何增強文化競爭力:
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7.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現在①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優勢,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②文化遺產: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8.怎樣認識文化多樣性?(地位,作用)
地位作用: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為什么說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9.怎樣尊重文化多樣性?【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態度和原則)】
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各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③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10.什么是文化傳播?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即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11.文化傳播有哪些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
12.什么是傳媒?大眾傳媒?
傳媒:傳播媒介(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
大眾傳媒: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告、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對文化傳播有何作用?
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3.中學生應怎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①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②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
③借助傳媒、網絡、技術和知識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義?
對內--中華文化:①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維護民族文化。
②將中國先進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③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④有利于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對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②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③有利于加強交流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了解,發展友好合
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14.傳統文化的含義?傳統文化的繼承包括哪些?
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繼承方式和途徑:①傳統習俗的繼承 ②傳統建筑的繼承
③傳統文藝的繼承 ④傳統思想的繼承
15.傳統文化的特點?
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多樣性,繼承性
16.怎樣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①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②面對傳統文化,要辨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7.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影像文化發展的因素?
關系: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要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②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③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因素: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18.文化發展的實質?文化創新的源泉與作用?
實質: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與動力:社會實踐
作用: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19.文化創新的主體?途徑?為什么?
主體:人民群眾
途徑: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重要途徑: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原因:只有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0.為什么要建立學習型社會?怎樣建立?
①人類知識的總量激增,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爆炸”是人們不能不改變傳統的教育和學習方式;
②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為教育和學習方式的改進提供了條件;
③建立學習型社會是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著文化傳承方式的新變革;
④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21.中華文化基本特征? 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2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標志:文字
見證:漢字和史書典籍
①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中國史書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2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表現在哪?
①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表現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上。
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精神世界有獨特作用;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②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怎樣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國家: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和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青年學生: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和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②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③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推陳出新、博采眾長。
④培養創新精神,推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等。
24.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它們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臺灣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關系怎樣?對祖國統一大業有何啟示?
關系:①臺灣文化是由于歷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臺灣區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
②臺灣文化根源于中華文化,它與中華文化之間是個性與共性、葉與根的關系。臺灣文化具有明顯的個性,同時又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
啟示: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發展弘揚中華文化,以文化為紐帶,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2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的原因? 原因:漢字傳載、史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①含義: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
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26.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27.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8.為什么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新時期,我國愛國主義的主題是什么?
原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29.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怎樣?
原因: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怎樣:①要發揮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③要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鑒、吸收各國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和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④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豐富發展。
30.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關系?
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②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只有堅持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1.文化生活色彩斑斕的原因?
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的大批量的、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和流通成為可能,也給大眾傳媒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文化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斕,人們在文化生活中面對著多種選擇。
32.怎樣看待文化生活的喜與憂?
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對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喜”的原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
表現:①能夠滿足人們日趨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人們精神生活;
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③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④易于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的發展。
“憂”的原因:文化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
表現:①有些部門和單位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顧社會效益,肆意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
②有些文化產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體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炒作“新聞”。
因此,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文化生活越繁榮,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帶來的問題,從國家和公民角度看應該如何應對?
國家:①對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②加強法制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提高經營者素質,依法制裁取締文化市場的混亂現象和違法行為,以保證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健康有序發展。
公民:作為公民,應當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既要追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33.當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導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并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當代人們對文化需求呈現出什么特點及原因?這對文化建設提出什么要求?
當前我國文化需求的基本特點:多層次、多樣化。
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應該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但無論什么類型、風格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活動,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34.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什么?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持抵制腐朽文化
怎樣發展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怎樣才能創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競爭力的“主旋律作品”?)
(1)弘揚“一個原則”,即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
(2)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3)努力“三貼近”和“三創新”,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
(4)大力倡導“四種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讓精神文化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進步。
35. 當代發展先進文化的目標?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指導:馬克思主義 目標: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公民
如何:①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③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
人民精神更加昂揚向上。
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36.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
①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④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⑤社會主義榮辱觀
37.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標?如何建設?
根本目標: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公民
途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①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原因: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②大力發展科學事業
原因: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力量,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要求:要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要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③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原因: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條重要途徑。
要求: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要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如何: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②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建設;
③必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億萬人民的創建活動,當代青年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做新時期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
38.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①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中,必須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
39.怎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著力點,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0.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關系?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集中表現,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礎。
41.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之間的關系?
①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掌握科學知識和文史知識,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偽科學,提高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有助于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之,缺乏文化修養,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惡難辨,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邪路。
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知識文化修養。
提高思想道德認識,重視思想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知識文化修養水平。
42.共同理想與遠大理想?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一個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的長期過程。我們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在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如何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1)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通過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
(2)加強自身的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不斷提高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3)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一個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的長期過程。我們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4)在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發展先進文化)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主流意識形態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識形態缺少正確的理論作支撐,不僅主流意識形態的大廈會傾覆,而且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思想混亂和政局動蕩,國家不知向何處去,人民不知向何處去.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們樹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發主人翁的創造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通過先進文化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提高人們的素質,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創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億萬人民的生活實踐之中.只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總結】以上就是高二政治必修三概念匯總的所有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必修三概念匯總(高中高二)政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