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練習題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一、選擇題
1.(2011•山東煙臺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下圖是20世紀后半期世界工業發展情況表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國家工業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國家工業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國家工業比重 22% 27% 37% 36% 43%
據表可知,高收入國家的工業比重呈不斷下降趨勢。以下對此的解讀,比較合理的是( )
A.世界經濟多極化的反映
B.低收入國家工業發展水平超過發達國家
C.發達國家逐漸從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
D.低收入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取得重大成果
【解析】C 從材料表格看,高收入國家的工業比重呈不斷下降趨勢,中低收入的國家工業比重則呈上升趨勢。高收入國家的工業比重之所以下降,是由于第三次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發達國家逐步由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故選C。
2.(2011•黑龍江哈九中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進行政策調整,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在內的“福利國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刺激社會消費 B.改善勞資關系 C.緩和社會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解析】C本題主要考查戰后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目的。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政策的調整,使“福利國家”發展起來。據此選C。
3.(2011•江蘇金壇高三調研測試)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會福利政策,主要結果是( )
A.促進了社會和諧
B.強化了國家機器
C.階級矛盾基本消除
D.消除了社會不公現象
【解析】A 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社會福利政策的實行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起到了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B項關系不大,C、D的說法錯誤,社會福利政策只是緩解矛盾,并不能消除矛盾和社會不公現象。
4.(2011•浙江新高考研究聯盟高三第一次聯考)20世紀60年代,美國制定了《旅游發展法》,規定對開辦旅館者給予20%的補助。以下有關這一做法的表述,正確的有( )
①為國家剩余勞動力開辟就業渠道 ②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③有力地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④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具體表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C “規定對開辦旅館者給予20%的補助”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推動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故④正確。同時這一措施,促進更多人開辦旅館業,從而為國家剩余勞動力開辟就業渠道,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5.(2011•山東菏澤高三12月聯考)194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大英銀行國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國史上第一個國家銀行;1946年政府將800家公司收歸國有;1947年政府在電力、航空、電訊、航運等企業部門推行國有化。這表明( )
A.英國開始走上了計劃經濟的道路
B.B.英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英國病”
C.英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D.社會主義在西方建立起來
【解析】C 此題考查的是對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整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此舉實在國家干預的背景下推行國有化改革措施,目的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恢復和發展生產力。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歷史:《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練習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