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14—16世紀西方人文主義的復》練習題

2017-01-15 23:26:20 來源:精品學習網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基礎達標]

  1.“在中世紀,人類意識的兩方面——內心自省和外界觀察都一樣——一直處在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半醒狀態。……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最先煙消云散”的根本原因是(  )

  A.意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B.文藝復興運動發源于意大利

  C.意大利的文化遺產和人才結構

  D.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改變傳統觀念

  答案 A

  解析 “根本原因”一般從經濟角度、生產力方面去考慮,本題選擇A。

  2.文藝復興時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國王、貴族、教士、仆人、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這是因為(  )

  A.教士是封建時代最底層的職業

  B.當時的社會已經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權威受到宗教改革的沖擊

  D.教士是當時宗教禁欲主義的代表

  答案 D

  解析 《十日談》批判教士,是因為他們是禁欲主義的代表。

  3.右圖展示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拉斐爾所畫的圣母像,他筆下的圣母充滿人性和母愛,體現了(  )

  A.自由主義思想

  B.人文主義思想

  C.理性主義思想

  D.現代主義思想

  答案 B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體現了鮮明的人文主義思想。

  4.房龍在《人類的故事》一書中寫道:“此時人們仍是教會母親的兒子……但是,人們的人生觀已經改變,他們開始穿與以前不同的服裝,不再把全部思想與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們試圖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們的天堂。”這樣的改變始于(  )

  A.中古黑暗時代 B.文藝復興

  C.宗教改革 D.啟蒙運動

  答案 B

  解析 文藝復興強調追求現實的幸福,這是文藝復興的核心內容。故選B。

  5.在促進思想解放方面,宗教改革比文藝復興有很大進步,主要表現在它將思想解放擴展到(  )

  A.人民群眾 B.上流社會

  C.騎士階層 D.知識階層

  答案 A

  解析 宗教改革是歐洲社會各階層的一次思想解放,故選A。B、C、D項主要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表現,是二者的共性。

  6.《九十五條論綱》指出:“教皇的財富今日遠超過最富有者的財富,他為了建造一個圣彼得教堂,為何不用自己的錢,而要用貧窮信徒的錢呢?”材料反映出作者的態度是(  )

  A.認可教皇搜刮財富

  B.天主教徒應該忠實于信仰

  C.贊同教會建造教堂

  D.反對天主教會的經濟掠奪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為何不用自己的錢,而要用貧窮信徒的錢呢”表明作者對教皇的做法表示不滿,實質是反對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對廣大信徒的經濟掠奪。

  7.歐洲宗教改革期間,德國薩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問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階和圣禮,那么你說,有罪的靈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馬丁·路德對他說(  )

  A.關鍵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與永罰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無法改變

  C.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D.存天理,滅人欲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馬丁·路德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項正確 。B項“先定論”是加爾文的主張,C項是王陽明的主張,D項是朱熹的觀點。

  8.關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人曾這樣比喻:“教會原本是教徒與上帝的接線員,于是借助這個電信壟斷地位大發橫財。自此之后,人人自帶直撥上帝的‘熱線’了。”材料反映了這場宗教改革(  )

  A.主張廢除教階制度與宗教儀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揚《圣經》至高無上

  D.挑戰教會權威

  答案 D

  解析 題干材料認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會壟斷教義,具有絕對的權威。宗教改革后,人們繞開了教會直接與“上帝”對話,不再迷信傳統、陳規,即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故選D項。

  [能力提升]

  9.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經》,但與“圣像圖”明顯不同,它們之間的最大區別是(  )

  A.揭露教會的腐敗與神學的荒謬反動

  B.倡導民主改革與反抗精神

  C.宣傳宗教改革與激進思想

  D.用“寫實的筆觸揭示了人性的善惡”

  答案 D

  解析 達·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都被刻畫成現實生活中的人,所有人包括耶穌都沒有圣光,每個人的表情都很真實,用“寫實的筆觸揭示了人性的善惡”。其他三項屬于政治領域的事情,和繪畫沒有關系。

  10.文藝復興運動是西方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的先驅們所承擔的歷史任務是(  )

  A.把人從禁欲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B.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C.把人從羅馬教皇的控制下解放出來

  D.把人從封建主的控制下解放出來

  答案 A

  解析 文藝復興主張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把人從禁欲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11.馬丁·路德主張一切宗教儀式從簡,每個基督教徒都有權閱讀和理解《圣經》,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這種主張在歐洲歷史上產生的重大意義在于(  )

  A.將人們從宗教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

  B.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

  C.天主教從此在歐洲退出了社會舞臺

  D.歐洲宗教界從此出現了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 宗教改革反對天主教會的統治,但并不否定上帝和宗教,因此A項說法錯誤,C項表述錯誤,D項是客觀結果,宗教改革的最大意義是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故B項正確。

  12.宗教改革前,關于教皇和皇帝的權力,有這樣一種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陽,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們換了一種說法:上帝的歸上帝,愷撒(泛指皇帝)的歸愷撒。這種認識的改變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權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權力在上升,皇帝的權力在下降

  C.教皇的權力始終大于皇帝的權力

  D.皇帝的權力在上升,教皇的權力在下降

  答案 D

  解析 宗教改革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認為教會應從屬于國家,說明皇帝的權力在上升,教皇的權力在下降。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文藝復興使14-16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學和藝術的創新活動,逐漸傳播到法國、英國和其他國家。內容從文藝創新擴大到宗教改革、科技探索、地理大發現。主導思想是反抗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提倡尊重人格尊嚴的人文主義。——周有光《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1)為什么不能說“14-16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學和藝術的創新運動”是古典文化的“再生”?

  (2)有人說,文藝復興也是一次宗教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藝復興對天主教的態度是什么,為什么?

  (3)有人將文藝復興稱作“人”的發現,怎樣理解?

  答案 (1)從表面上看,文藝復興運動是復興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文學和藝術的運動,其本質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2)態度: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反對天主教神學的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但并沒有放棄宗教信仰,他們對教會勢力持和解的態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原因:天主教統治歐洲一千多年,資本主義還處于萌芽階段,資產階級還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

  (3)文藝復興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高了人的地位,因此被稱為“人”的發現。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概括能力。第(1)題聯系文藝復興的性質作答;第(2)題的“原因”聯系教會的壓制作答。第(3)題考查文藝復興的本質。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6年1月4日,一個意大利人在種植葡萄時,無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這就是古希臘的雕塑名作《拉奧孔》。它的出土,震動一時,被推崇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 除非圣經或理由清楚地說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經約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話捆綁。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見,因為違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當。我不能那樣做。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馬丁·路德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當時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會思潮?這一思潮要表達的思想主旨是什么?《拉奧孔》的出土為什么會在意大利引起“震動”?

  (2)材料二中馬丁·路德對《圣經》的態度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案 (1)社會思潮:人文主義。主旨: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或肯定人的欲望,歌頌自然的人性或人性解放);追求現世幸福。原因:再現了古典文明的輝煌與偉大,增強了人們創造新文化的信心。

  (2)以自己對《圣經》的理解為準,服從于《圣經》的約束,不盲目聽從教會說教。

  (3)文藝復興推動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進一步傳播和發展了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歷史:《14—16世紀西方人文主義的復》練習題”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精品第一页在线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午夜福利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 婷婷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