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隨堂檢測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1.“舉頭鐵索路行空,電氣能收奪化工。從此不愁魚雁少,音書萬里一時通。”此詩贊揚的是下列哪一項事業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鐵路運輸 B.航運 C.航空 D.電報通訊
2.鐵路在中國近代的發展之路充滿荊棘,其原因不包括( )
A.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控制 B.中國封建思想的阻礙
C.社會長期動蕩不安 D.中國暫時沒有能力單獨設計施工
3.隨著汽車、火車、輪船在近代中國的出現,“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憐坐下擠非常”這樣的竹枝詞也開始流行起來,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沖擊了傳統的倫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沒有改善人們的出行狀況
C.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的贊同與認可
D.人們從沒有停止過對交通工具改進的追求
4.奠定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是在( )
A.洋務運動后 B.戊戌變法時 C.辛亥革命前夕 D.抗日戰爭前夕
5.據記載,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條鐵路,慈禧太后因火車司機坐在自己前面開車,棄用了從德國引進的蒸汽機車而改用太監牽拉。這說明( )
A.頑固勢力拒絕引進西方科技 B.封建等級制度阻礙社會發展
C.清朝天朝大國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礙近代科技傳播
6.假如你生活在民國初年的天津,不可能遇到的生活現象是( )
A.普通居民大都居住在四合院里 B.偶爾乘有軌電車上街購物
C.穿西裝、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時尚 D.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
7.新式交通工具輪船開始進入中國應該發生在 ( )
A.洋務運動后 B.鴉片戰爭后 C.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 D.辛亥革命后
8.標志著打破列強壟斷中國江海運輸業的是 ( )
A.上海輪船招商局的成立 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總局的建立 D.發昌機器廠成立
9.標志著中國鐵路誕生的是 ( )
A.京漢鐵路的修建 B.淞滬鐵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莊鐵路的修建 D.京張鐵路的修建
10.中國鐵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
A.京張鐵路通車 B.紫光閣鐵路 C.京廣鐵路 D.包蘭鐵路
11.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一百周年而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這說明( )
A.西方人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 B.中國有著悠久傳統文化
C.中國還未跨過近代科學門檻 D.中國生產產品工藝落后
12.下列不屬于通訊工具變遷和電訊事業發展影響的是( )
A.信息傳遞快捷簡便 B. 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
C.阻礙了人們的感情交流 D. 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13.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架設了中國第一條電報線,這是中國人自辦有線電報的開端。這條電報線位于今天的( )
A.廣東省 B.福建省 C.臺灣省 D.江蘇省
14.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 ) ①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 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④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19世紀50年代,長江流域尚有3000多艘舊式沙船。但十幾年后,舊式沙船僅剩400余艘。這種情況說明:( )
A.外國輪船擠占了中國的航運業 B.舊式沙船落后,被國人自己淘汰
C.發展航運業無利可圖 D.中國人自己的新式航運誕生的較晚
16.1908年4月3日《申報》報道:“滬寧鐵路告竣······舉行開車典禮儀式,中西官紳到者甚多,頗極一時之感。”史料說明了( )
A.民國成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B.受西方影響,中國近代禮儀發生變革
C.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交通走向近代化 D.民國時期鐵路建設有了較大進展
17.洋務運動時期,國內有人反對修筑鐵路,“聞泰西諸國專商機器,如織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數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奪數百人之業,奪之不已,又窮其巧為鐵路,非外夷之壟斷哉!然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何者?外夷以經商為主,君與民共謀其利者也,中國以養民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議者予以鐵路行之中國,恐捷徑一開,而沿途之旅店,服賈之民車,馱載之騾馬,皆歇業矣,是括天下貧民之利而歸之官也。“對這段言論評價最確切的是:( )
A.發現引進現代機器生產將帶來失業問題
B.客觀分析中西國情下的君民關系的不同
C.過分強調鐵路對傳統社會造成的沖擊
D.主張防范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在華壟斷
六 【能力拓展】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0 年劉銘傳奏請修建鐵路,劉錫鴻等眾多官員紛紛反對,理由是修建鐵路“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鐵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火車飛行,“路稍不平,則或激輪而全車皆碎”;仿西洋造火車,借英、法等國金錢,無由歸還,“諸強鄰遂相凌逼,幾至亡國。”清政府認為“鐵路斷不宜開”的觀點不無道理,遂擱置修路倡議。
材料二: 19 世紀末,列強競相在中國投資修建鐵路,如中東鐵路、膠濟鐵路、廣九鐵路等。同時,列強激烈爭奪廬漢、粵漢、津鎮等鐵路的修筑權。
材料三:一些閉塞地區的經濟因鐵路而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因鐵路而面目一新 … … 鐵路在暢通經濟、帶動繁榮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現代化進程。
材料四: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舊鐵路進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許多新鐵路,形成了全新的鐵路網運格局。如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建的寶成、鷹廈、蘭新鐵路、成昆鐵路、湘黔鐵路;改革開放以來修筑的大秦鐵路、青藏鐵路等。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歸納影響近代中國鐵路業緩慢發展的原因。
(2)結合材料三,談談新式交通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3)根據上述材料,比較新舊中國鐵路發展史上的變化,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歷史: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隨堂檢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