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發達的古代農業復習題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地理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
1.(2014·廈門高一檢測)右圖中的人物神農氏為后世所稱頌,主要是因為他( )
A.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B.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C.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D.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荊,以教天下
解析:傳說神農氏創制了農具——耒耜,被奉為中國農業的始祖,分析選項,故選D。
答案:D
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眾人曰:劦田”的記載。據史學家考證“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種 B.精耕細作
C.男耕女織 D.集體耕作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由題干中“”為“三耒共耕”的解釋可知商朝使用奴隸集體耕作。
答案:D
3.(2014·揚州高一檢測)1956年我國發現了一處古墓群,出土了包括獸骨、鐵錛(一種工具)在內的大批珍貴文物。根據出土文物判斷,這處古墓應不早于( )
A.夏商 B.春秋戰國
C.秦漢 D.隋唐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判斷能力。解題的關鍵信息是“鐵錛”,即鐵農具,而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故此墓不會早于春秋戰國時期。
答案:B
4.(2014·廣東學業水平測試)曲轅犁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農具改進的一大突破。曲轅犁最早出現在( )
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再認再現史實的能力。隋唐時期在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答案:C
5.(2014·高一濱州模擬)讀下表,該表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 )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部分)
時期 內容 備注 春秋戰國 牛耕、鐵農具 都江堰、鄭國渠 測知二十四節氣 有利于安排農事 秦漢 耬車 提高播種效率 選種、育秧 提高產量的重要途徑 A.發明創新農業生產工具
B.注重總結推廣農業經驗
C.注重農時,改進耕作技術
D.精耕細作的模式形成發展
解析:表格內容既有農業工具的革新,又有水利工程、農業節氣的完善,這些都是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因素。中國古代農業重視這些技術的總結和應用,說明這一時期精耕細作的模式形成發展。
答案:D
6.(2014·商丘高一檢測)宋代江蘇吳郡“地沃而物夥,稼則刈(收割)麥種禾,一歲兩熟”。這說明了( )
A.壟作法得以推廣 B.代田法的普及
C.一年兩熟制出現 D.一年三熟制產生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和再認再現史實的能力。材料“一歲兩熟”描述的是耕作制度。而A、B兩項是耕作技術,D項未在材料中體現。
答案:C
7.(2014·河北學業水平測試)《顏氏家訓》中說:“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可見當時的經濟形態是( )
A.合作經營 B.集體勞作
C.重農抑商 D.自給自足
解析:材料中“稼穡而食,桑麻以衣”是指種植莊稼和紡織桑麻;“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即不與外界接觸而能充足的生活。綜合判斷,題干講述的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A、B、C三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
答案:D
8.《說文解字》關于家的解釋:“從宀,豭(jiā)省聲。周伯溫曰:豕居之圈曰家,故從宀從豕。”材料反映出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特點是( )
A.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B.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
C.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D.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史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從關于“家”的解釋“豕居之圈曰家”,而“豕”是指豬,故材料體現出了家畜飼養業的有關信息,再結合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的史實可知其特點是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答案:A9.(2014·長沙高一檢測)中國的漢字充滿時代的氣息,具有時代的特征。右圖這個字不能得出的時代信息是( )
A.耒為主要農具
B.實行井田制
C.小農經濟為主
D.屬于農耕文明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農業的發展。左邊“耒”右邊“井”,所反映的是井田制下的耕種情況,無法反映出“小農經濟”的特征。故選C項。
答案:C
10.(2014·通州高一檢測)春秋戰國時期,促使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統治階級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體
C.鐵器牛耕的使用 D.社會人口的增加
解析:“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指的是生產組織形式,屬于生產關系范疇,而生產關系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產工具。因此本題中推動小農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鐵器牛耕的使用。
答案:C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11.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使烏獲、藉蕃(大力士)從后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
材料二 《牛郎織女》“夏繡郵票”一套四枚,分別為“盜衣結緣”“男耕女織”“擔子追妻”“鵲橋相會”。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
——西漢晁錯《論貴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產技術?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個更能真實地反映小農的生產生活狀況?概括該則材料的觀點。
(3)綜合上述材料,依據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需要哪些條件。
答案:(1)牛耕技術。
(2)材料三。觀點:農民長年累月勞累,生活困頓;賦稅和徭役負擔沉重;農民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生產生活條件艱苦。
(3)①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水利的興修;②政府要減輕對農民的剝削;③優越的自然環境;④穩定的社會環境。
12.下列詩句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情況:
《春日田園雜興》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
桃奇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夏日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秋日田園雜興》
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兩鐘輸一斛,尚贏糠核飽兒郎。
——[宋]范成大
注:“鐘”:古代以六斛四斗為一鐘;“斛”:古代以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糠核”指米麥的粗屑。這句說的是農民每年收入兩鐘糧,就得忍痛輸獻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給孩子吃。
請回答:
(1)“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一句反映了農業生產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2)“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一句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3)“不惜兩鐘輸一斛,尚贏糠核飽兒郎”一句反映了農民怎樣的生活?
(4)據你看來,作者寫作此詩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農業精耕細作技術很高,采用稻麥輪作。
(2)自給自足;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
(3)雖然農民日夜勞作,異常辛苦,但在封建剝削之下,仍不得溫飽,生活十分艱難。
(4)反映農業技術水平低,農民生活困苦,希望進行政治改革,關注民生的重民情懷等。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歷史:發達的古代農業復習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