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二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與地理環境知識點梳理
「地理」一詞最早見于中國《易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育路小編準備了高二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與地理環境知識點,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1、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發生在二戰以后階段;原因是(1)科技進步,生活和醫療衛生條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國際大環境相對穩定。
2、世界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人口高增長階段,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長減緩階段,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下降,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國家人口政策;(2)社會、家庭生育觀念轉變;(3)社會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
低增長階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嚴重。
3、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長率高,尤其是非洲國家。
人口問題:(1)人口增長過快;(2)少年兒童比重大;(3)資源、環境壓力大;(4)就業壓力大,經濟生活水平難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質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
解決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4、發達國家的人口模式是現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尤其是歐洲國家,
人口問題:(1)人口老齡化;(2)人口增長緩慢;(3)勞動力不足;(4)影響經濟增長;(5)社會養老負擔重。
解決措施(1)鼓勵生育,推遲退休;(2)接納海外移民和外籍勞工;(3)建立養老機構;(4)完善養老體系。
※人口增長數量與人口基數和自然增長率有關。自然增長率為正則數量增加,等于零時人口數量達到極值。
5、人口遷移特點及流向的變化:
二戰前:(1)由舊大陸流向新大陸;(2)由已開發地區流向未開發地區。即:亞、非、歐為遷出區;北美、拉美、大洋洲為遷入區。
二戰后:(1)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3)遷移形式多樣化。
故二戰前后遷移方向發生變化的是歐洲、拉美。
7、人口遷移的主導因素是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礦產等
(2)社會經濟原因:
①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勞動力、就業、生活條件等)
②兩地間距離; ③國家政策;④其他,如交通、婚姻等。
應用:※我國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由西部到東部(民工流形成)的原因:
(1)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生活條件好,就業機會多;
(2)東部地區工業發展、城市化需要大量勞動力
(3)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
(4)改革開放政策,放寬戶籍管理
※美國、加拿大成為外籍勞工最大的聚集地的原因:
(1)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生活條件優越
(2)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
※美國五大湖地區老人往西部和南部遷:
(1)西部和南部氣候適宜,自然環境好。
(2)五大湖地區工業發達,人口密集,環境污染重。
8、人口移動產生的影響:
對遷入地:利:(1)提供大量勞動力,節約教育培訓費用
(2) 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不利:(1)就業壓力加大
(2)對資源環境壓力增大
(3)社會治安、交通、住房等增大
對遷出地:利:(1)緩解人地矛盾,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2)加強與外界聯系,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不利:造成人才外流。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礦產
社會經濟因素(1)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集)
(2)交通 (3)文化教育(科技) (4)政治中心 (5)開發歷史
應用:※東亞、南亞為人口稠密區:
(1)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2)開發歷史悠久。
9、環境人口容量遠大于人口合理容量,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10、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資源的豐富程度(首要因素) (2)科技發展水平
(3)經濟發達程度 (4)對外開放程度
(5)人口受教育水平 (6)消費水平(負相關)
應用:※總體上看,我國西部人口稀疏,東部稠密,從謀求人口合理容量的角度看,你對這種現象的評價是基本合理。理由:東部較西部地區(1)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2)科技發展水平高;(3)經濟發達;(4)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程度高;(5)人口素質較高;故環境承載力高。
高中是人生中的關鍵階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與地理環境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2017高二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與地理環境知識點梳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