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上冊知識點:“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下面是人民版高一歷史上冊專題四知識點:“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兩岸長期分裂,祖國統一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國共產黨及中央人民政府順應歷史潮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高瞻遠矚,提出切實可行的祖國統一綱領,為結束分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條件。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1.“一國兩制”的構想
(1)含義: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形成過程:①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首先建議在海峽兩岸實現“三通”,宣布尊重臺灣現狀、爭取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②1981年,《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
③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④確立:1984年,全國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闡述了“一國兩制”這一偉大構想,并獲得大會通過。
2.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1)香港:中英會談(1983年)——聯合聲明(1984年)—勝利回歸(1997年7月1日)
(2)澳門:聯合聲明(1987年年)——勝利回歸(1999年2月20日)
(3)意義:
①洗雪了百年恥辱。
②開創了香港、澳門和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
③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④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
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1)1979年后,黨和政府公開宣布實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開創了兩岸關系的新局面。
(2)1980年后,海峽兩岸民間交往不斷加強,通郵、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漸放松,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3)1992年10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就“海峽兩岸 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4)199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以推動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5)1995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4、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兩岸統一 功在千秋
(1)政治上首先是實現振興中華的必由之路,中國有過太多的災患,兩岸骨肉同胞榮辱與共,攜手并進,致力于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老百姓對國富民強的祈求;其次是尋求安全保障的立足點,讓大家過上國泰民安的舒心日子,同祖同根的兄弟姐妹才能永遠和睦融洽,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什么都可以談,沒有逾越不了的鴻溝,否則民眾將無法擺脫緊張局勢的困擾,甚至動武的危險;再次臺灣人民在“一國兩制”下能充分地當家作主,港、澳民眾安居樂業,以雄辯事實即可證明;
(2)經濟上首先兩岸可以互補互惠,大陸擁有潛力巨大的市場、勞動力、資源的優勢,臺灣占有資金、技術、管理的特長,為21世紀社會持續穩步發展提供堅固的支撐點,注入新血液,推動經濟轉型;再次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與一體化的挑戰,增強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并減少對西方的依賴,進而可拓展更為廣大的生存空間和回旋余地;其次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崛起,更加依賴于海內外華人的協作,那么幾十年后我國勢必邁進一流的經濟大國行列;
(3)軍事上不僅能共同維護國防安全,防范外敵入侵,因為臺、澎、金、馬戰略地位極其險要,被稱為東南鑰匙、海路要沖,而且將節省巨額國防開支,化劍為犁,直接轉向民用;
(4)外交上既可增進亞太和平與穩定系數,緩和對峙甚至局勢趨向升級的氣氛,又可消除外來干預,不再仰仗任何大國,同時極大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享受中國人應有的尊嚴,還可以抵御當前世界民族分離主義勢力的影響;
(5)文化上一方面能煥發國民的愛國信念與民族認同感,另一方面可以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迎接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另外還可提高全民族素質;
(6)世界歷史經驗證明。德國完成統一后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日本消滅割據奠定稱雄亞洲基礎;美國內戰結束后加快馬力趕超英法。總之祖國統一百利而無一害,完全符合兩岸一致利益,國家統一與民族振興相輔相成,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澤被子孫后代,何樂而不為呢,“臺獨”分子該及早從黃粱夢中驚醒。
“一國兩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任領導人鄧小平為了實現中國統一的目標而創造的方針,以上就是人民版高一歷史上冊專題四知識點:“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
(責任編輯:張新革)
分享“高一歷史上冊知識點:“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到: